第30部分 (第4/5页)

(1)镬(hu^或):古时称无足的鼎。按现在的说法称大锅。

(2)鸱(ch9吃)夷:皮革做成的口袋,可以盛酒,也可以装人。橐(tu¥驼):口袋。这里是装的意思。

(3)恚(hu@惠):愤怒。

(4)驱:驱赶。

(5)参见《后汉书·张禹传》。

(6)丹徒:县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大江:这里指流经丹徒一带的长江。

(7)钱唐:古县名。秦置钱唐县,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以西灵隐山麓。两汉时为会稽西部都尉所管辖。浙江:钱塘江。

【译文】

传书上说: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放在镬里煮,然后用皮口袋装了丢到江里。伍子胥很愤恨,于是搅动江水成为波涛,把人淹死。如今会稽,沿丹徒的长江,钱唐的浙江,都建了伍子胥的庙。大概想安慰他怨恨的心,止住那凶猛的波涛。说吴王杀死伍子胥,把他丢在江里,有这事;但说他怨恨愤怒搅动江水成为波涛,就没有其事。

【原文】

16·13屈原怀恨,自投湘江(1),湘江不为涛;申徒狄蹈河而死(2),河水不为涛。世人必曰屈原、申徒狄不能勇猛,力怒不如子胥。夫卫菹子路而汉烹彭越(3),子胥勇猛不过子路、彭越,然二士不能发怒于鼎镬之中,以烹汤菹汁渖漎旁人(4)。子胥亦自先入镬,乃入江(5)。在镬中之时,其神安居(6)?岂怯于镬汤,勇于江水哉?何其怒气前后不相副也!且投于江中,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钱唐浙江,有吴通陵江(7)。或言投于丹徒大江,无涛;欲言投于钱唐浙江,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8)。三江有涛,岂分橐中之体,散置三江中乎?人若恨恚也,仇雠未死(9),子孙遗在,可也。今吴国已灭,夫差无类(10),吴为会稽,立置太守,子胥之神,复何怨苦?为涛不止,欲何求索?吴、越在时,分会稽郡,越治山阴(11),吴都今吴,余暨以南属越(12),钱唐以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界也。山阴、上虞在越界中(13),子胥入吴之江,为涛当自上吴界中(14),何为入越之地?怨恚吴王,发怒越江,违失道理,无神之验也。且夫水难驱而人易从也。生任筋力,死用精魂。子胥之生,不能从生人营卫其身,自令身死,筋力消绝,精魂飞散,安能为涛?使子胥之类数百千人,乘船渡江,不能越水。一子胥之身,煮汤镬之中,骨肉糜烂,成为羹菹,何能有害也?

【注释】

(1)湘江:河名。发源于广西,主流流经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最大河流。屈原自投汩罗,汩罗系湘江支流。参见王逸《离骚章句》。

(2)申徒狄:殷末人。根据《庄子·盗跖》和《淮南子·说山训》的记载,他因谏纣王没有被采纳,抱石投河而死。

(3)卫:指春秋时卫国,菹(&租):把人剁成肉酱。卫菹子路:子路任卫大夫孔悝(ku9亏)

宰时,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后被剁成肉酱。参见《淮南子·精神训》。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汉初大将,封梁王。后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烹(p5ng抨):用鼎镬煮人。参见《史记·黥布列传》。

(4)渖(sh5n审):汁。故疑上文“汁”,系“渖”的旁注误入正文。漎:根据文意,疑摐(ch&ang窗)”字之误。上面“汤”,“汁”、“渖”三字从水,顺手误写。摐:撞,击。渖摐:这里是汤汁溅击的意思。

(5)根据文章,疑“乃”前夺一“后”字。《艺文类聚》卷九引《论衡》文有“后”字,可证。

(6)居:语助词,无义。

(7)吴:吴县,古地名,汉时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