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5页)

被逼无奈,只有这最后一步了。找李清泉试试,或许他能够帮上忙,帮大伙儿指条活路。徐壮想好了,等过了这阵子,外面搜山的队伍人困马乏、防备不那么紧的时候,他独自一个悄悄下山,到师母家里去打听打听,看看怎么才能找到李清泉。最好能够搬出她老人家,请她出征,亲自去趟省城找儿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二章 虎口脱险(1)

清晨,李清泉挤上了翠湖市通往枫泉的长途客车。

在右岸咖啡屋和姜小鸾的促膝之谈,李清泉头脑里对做好喊泉村上访群众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楚了。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事关全局,影响到几个人的政治前途,成败在此一举!李清泉感觉到,姜小鸾已经不是当年的姜小鸾了。如今的姜小鸾,政治上成熟,驾驭全局举重若轻。对一些涉及到大局的问题,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处置果断。与之相比,李清泉觉得自己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确实有很大差距。这应该得益于她较早地置身于仕途,在决策岗位上,点滴积累起应对复杂局面、解决重大问题的经验。李清泉虽然也随后进入官场,但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始终处于服务领导、服务决策的地位。“官”和“僚”是有本质区别的,所担负的责任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利用父亲在家乡一带的影响和自己作为喊泉村后代的特殊身份,争取尽快取得父老乡亲们的信赖,早日平息老百姓上访事态。这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若愚交给李清泉的任务,也是市委书记姜小鸾的具体工作要求。如果李清泉现在趾高气扬,神气活现地回到家乡,板着面孔夸夸其谈一番大道理,抵触情绪本来就很严重的乡亲们,不但不会买他的帐,还很可能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变得最终难以收拾。姜小鸾说的对,如果以情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乡情、亲情,千刀万刀割不断”,这是老人古语说的;“好话春风暖,恶语严冬寒”,这也是乡亲们常说的话。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让李清泉以李穷峰遗孤、喊泉村老百姓后人的身份回家乡做乡亲们的工作,说明张若愚和姜小鸾对近年来干群矛盾愈演愈烈的现状有所了解,对做群众工作有办法、有经验。想到这些,李清泉更加钦佩张若愚和姜小鸾,也对自己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

李清泉在翠湖市的住处,被安排在市委宿舍1号楼,和姜小鸾同一座小楼。三层小楼前后两个小院,姜小鸾住东边,李清泉住西边。昨晚他虽然很晚才回到住处,但是市委办公厅主任于东海还在他的住处等他。陪同李清泉会客厅、办公室、书房、卧室、洗漱间挨个屋子看过后,又详细介绍了对他日常起居和生活方面的服务安排,征求他的意见。李清泉心里明白,于东海服务的之所以格外细致周到,一定是考虑到他这个人是秘书出身。秘书的职业是侍候领导的,一旦转换了身份,别人是很难侍候的。所以,于东海和市委办公厅行政处的五、六个人,脚打后脑勺,忙了几天时间,才把李清泉的住处收拾妥当。李清泉理解于东海的心情,对办公厅的安排照顾表示满意,并且请他转达他对行政处有关人员的谢意。最后,李清泉将车钥匙还给了于东海,也请他谢谢那位车主朋友。于东海告诉李清泉,按照姜小鸾书记的指示,那辆为新市长准备的奥迪A6轿车已从库里提出来了,作为专车,李清泉可以随时调用。因为李清泉还没有对司机的选配提出具体要求,因此,于东海自作主张,暂时从武警支队借调了一位战士做为他的司机。李清泉对于东海的良苦用心也很理解。司机是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武警战士可靠,同时也可以承担安全保卫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以后,于东海准备告辞。李清泉提出,第二天早晨他要回老家,请于东海帮帮忙,想法给他借一身乡下老百姓穿的老式衣服。于东海脑袋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