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却想用我的上林苑收买人心!”王卫尉说:“当年楚汉对抗,黥布叛乱,您都远在前线,而萧相国独守关中。当时,萧相国若有异图,只要稍一动作,这函谷关西便不是您的天下了。萧相国那时尚且不顾自身利益,使子弟从军,出家财助饷,难道现在会贪图商人所送的区区财物吗?况且,您用李斯来打比方,也不恰当。秦灭亡正是因为皇帝不知自己的过错。李斯分担君主过失,不足效法。”刘邦听后,心中不快,但又觉得王卫尉的话有道理,踌躇了半天,派使者持符节释放了萧何。

忍辱负重的李世民

忍辱负重的李世民

公元629年,腥风血雨的“玄武门之变”降下帷幕,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立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

“树欲静而风不止”,李世民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在唐朝内部,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部属、余党,蠢蠢欲动。燕王罗艺等人假借为太子复仇的名义,公开扯起叛乱的旗帜。而在北部草原,狼烟四起:一直窥视中原少数民族首领颉利,认为太宗甫立根基未稳,正是自己逐鹿中原的大好时机,亲率二十万铁骑大举南下,兵临长安城下。

在社稷存亡的关头,李世民坚毅沉着,处变不惊。在用铁拳粉碎叛乱,稳定内部的同时,亲率六骑与颉利大军对崎于渭水便桥,虚实相间,夺取便桥保卫战的胜利,一举粉碎了对手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但便桥之战的取胜并没有扭转敌强我弱的态势。李世民忍辱负重,力排众议,做出了倾其府库向颉利媾和以换取国家生养时间的艰难抉择,而颉利面对大唐军民的同仇敌忾,又受制于自己内部的离心离德,亦不得不暂时打消一举灭唐的狂妄念头,接受唐太宗的媾和建议,率兵解围北撒而去,一场使唐王朝覆亡的危机至此终得以化解。

颉利气焰的嚣张,城下之盟的耻辱,激发起唐太宗洗雪前耻的雄心与气概,决心振兴大唐,征服称雄北方多年的颉利部,实现国家一统。

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励精图治,他劝课农桑,开源节流,增强国力;加强军队训练,打造出一支能够与颉利铁骑争锋的强大骑兵。同时,运用《孙子兵法》“伐谋”“伐交”的策略,与突利、夷男诸部缔结盟约,分化瓦解颉利的阵营,为最终战胜颉利创造了条件。

一切就绪后,李世民揭开了全面反击荒漠枭雄的战争序幕。按照他的精心部署,名将李靖、李绩统率的唐军精锐骑兵集团千里奔赴,迅速迂回到颉利大军侧后发起突袭。恶阳岭上杀声震天,大唐将士同仇敌忾,赢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唐太宗统帅唐军一举战胜强大宿敌,生擒颉利,平定北陲,造就国家的大一统。

其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早已融入了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的哲学思想。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包含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千古奇冤的袁崇焕

千古奇冤的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