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5页)
11月14日
【回放】
“流行乐坛是一个筛子”
——冯晓泉印象
在冯晓泉人生的历程中,最难忘的是三次父亲的吻。
冯晓泉生于哈尔滨,父亲冯永兴是著名的民族管乐演奏家。晓泉6岁时便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学习唢呐演奏。在10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音乐比赛“一等奖”,听到这一消息,一向严厉的父亲抱起了晓泉,在他脸上吻了一下,晓泉当时还很害羞。
父亲的第二次吻是晓泉13岁时,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金牌的时候;第三次吻是18岁的晓泉免试保送中国音乐学院之时。这三次吻,把父亲望子成龙的喜悦之情和慈爱之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晓泉的父亲不久前透露,十多年前,送别泪流满面的晓泉去北京学习时,父亲也曾泪流满面。这种感情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深情如出一辙。
冯晓泉最难忘的人是恩师胡海泉先生。晓泉12岁来到北京,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师从胡海泉先生。6年后,又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十年内,晓泉除了学习唢呐专业外,还掌握了巴乌、管子、葫芦丝、钢琴等各种乐器的演奏,系统地学习了民歌、劳动号子、小调、戏曲等,为他的音乐功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冯晓泉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其悠远的历史根源。1981年,12岁的冯晓泉代表中国儿童参加东京“中日影视晚会”,日本歌手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非常亲切,自然,在晓泉幼小的心田栽进了流行音乐的种子。1983年,晓泉去南斯拉夫参加世界儿童艺术节,住在风景如画的亚得利亚海岸。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有空就去住地倾听一支5人组合的流行乐队的演出,那种影响力在当时的国内是无法获得的。有一天,他在海岸散步,远远地传来一阵天使般的无伴奏合唱,非常谐和,全是十三和弦和十一和弦,太棒了。走近一看,全是一些非专业的人员,是酒店的经理和服务员在工作之余即兴演唱的。原来好听的歌曲可以在自然中流露。此情此景,大大地影响了晓泉后来的音乐创作。
说到创作,冯晓泉非常感谢台湾的音乐人陈星国。
晓泉的唱歌始于86年。1988年,晓泉开始写歌,当时他创作的风格受欧美音乐的影响非常大,台湾的陈先生听了他创作的歌曲后,对他说:“你的这类风格是写不过我们的。我们对欧美音乐接触得比大陆早,吃得透,而且,设备比你们强,所以,你不能这么写。”但是,陈先生对其中的三弦和唢呐的伴奏大为赞赏,说这才是他们缺少的。这番话对晓泉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晓泉说:“我这才明白什么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冯晓泉喜欢传统文化的魅力,喜欢唐诗宋词,喜欢爬山旅游。在旅途中,游历于山水之间,寻觅古人的踪迹,感叹“山还在,人已去”,只有“菊花香满楼”的幽情。89年,他创作了《中华民谣》,并逐步修改,完善了两年。
这首歌为冯晓泉带来了极大的声誉。94年,《中华民谣》荣获“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作品一等奖。95年再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5十大金曲”,并于同年获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金曲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睡在德国的第一天凌晨,我却醒着(21)
冯晓泉说:“《中华民谣》是一种很宏观的东西,尽管有人喜欢,也有人因不了解而反对,但它确实融合了我当时近20年人生的体会。”
95年5月,冯晓泉开始制作专辑《遥远的城镇遥远的人》,并担任全部音乐创作和演唱。冯晓泉在音乐中,糅合了许多民族的素材,而且旋律非常强,是发自内心自然的流露,他在演唱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