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部分 (第3/5页)
让门口的士兵传话。”贾荣留下这句话,走了出去。
诸葛亮刚刚听到贾荣的话之后,感觉荒谬之极,仔细思考一番之后,发现汉朝之所以这么快就将四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乃是因为百姓之故,和当年的秦朝何其相似。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诸葛亮第一次感觉到这句话是那么的富有哲理。
刘备和张飞,贾荣压根就打算去劝,这两个人是不折不扣的顽固分子,放过他们,就是为自己增添麻烦。
开元三年,老天爷似乎不那么的配合,出现了罕有的旱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受灾的地方开仓赈灾,就连商人,也捐出了许多的钱粮,随后又经历了雪灾,凉州并州许多百姓因为房屋倒塌没有住处,也被及时的解决。
相对来说,曹军治下就不是那么安稳了,一则曹操没有足够的实力救援百姓,此时他手中有兖州青州徐州三州之地,却要养活着将近三十万的军队,军队的庞大,只好加重赋税,灾年亦是未能幸免,即使有着屯田军支撑,也不能挽回局势,所幸凉国境内受灾情况更为严重,让曹军有了少许喘息的机会。
曹军治下许多百姓,听闻凉国的政策好,纷纷前往,被曹操以强横的手段留了下来,没有百姓做支撑,就不可能养活庞大的军队,战场上损失的士兵也不能及时得到补充。
被逼无奈的百姓,揭竿而起,落草为寇,不计其数,曹操忙的是焦头烂额,纵使手中有很多谋士相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一味的派遣士兵镇压。
曹操也借鉴凉国的政策,提出让商人募捐,看着募捐上来可怜的米粮,曹操愤怒不已,难道凉国能做成的事情,到了他这里就这样的艰难。
灾年的年份,凉国征兵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军队的人数扩充到了四十万,这种增长速度十分的惊人,之前凉国所有的士兵加到一起,不过只有二十多万,一年之内增兵十几万,这样的事情,在诸侯中还没有先例。
不同于诸侯的士兵,四十万兵马,有三十万是常备军,只要有战事,随时就能开赴战场,其中有十万人驻守雒阳,拱卫京师的安全。
诸葛亮投降了,在看完贾荣命人送来的西凉军军制和凉国的官员制度以及政策之后,诸葛亮考虑了整整三天,最后选择了投降,从一个小县令做起。
六八四章:俘虏刘备
刘备听说这件事之后,依旧是保持着沉默,贾荣已经决定将刘备放出,不过这种放出,也没有取消对他的监禁,只要他有任何的动作,立即就会有相关人员前来寻找麻烦,昔日纵横天下拥有偌大名声的刘备,只能在雒阳城内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诸葛亮的投靠,他没有任何的怨言,在他看来,诸葛亮是大才之士,不应该默默无闻的死去,更应该名流千古,如果没有自己当初三顾茅庐,或许诸葛亮的生命轨迹又是另外的途径。
开元四年到开元五年,诸侯都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商人的活动十分频繁,贾荣更是对于诸侯的商人没有任何的限制,只要缴税,就没有问题。
此时天下的诸侯只剩下三个,却称不上三足鼎立,因为凉国随时都可以发动战争,将曹操和孙权逼近死胡同。
经过了数年的安稳之后,凉国发动了战争,贾荣征集天下的兵马,汇聚在河内,以图一战将曹操平定,整个天下的目光聚集在了凉国和曹军身上,这一战,关乎着整个天下的局势,若是西凉军胜利之后,以得胜之军,能够轻易的平定曹军治下的疆域,而江东的孙权,根本就难以成为对手,很少有人看好孙权,拥有江东六郡,兵精而民富,和西凉军相比起来,差了还是不止一个档次,何况西凉军同样拥有水军,和江东的战争没有什么悬念。
此时曹军治下,可以用经济萧条来形容,没人能够明白曹操的苦衷,凉国大举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