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部分 (第1/5页)

“哦。”俞飞白有些失望。不过也十分高兴:“挖到最好,毕竟听说邙山上的陵墓,可谓是十墓有九墓空。就怕这里也被盗挖,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不仅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的情况也有。”说到这个话题,侯老脸上的笑容一敛,取而代之是深深的忧愁。

十墓十空,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毕竟从汉代开始,王侯陵墓被盗挖的情况就屡见不鲜了。据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在长安附近拜谒西汉先帝诸陵时,目睹了厚葬成风的西汉帝陵被盗掘的惨状,于是诏令天下,实行简葬。

直到后来,刘秀坐稳了江山,开始修筑自己陵墓之时,仍然担心若营建的帝陵过于招摇,难逃后世盗掘的厄运。实际上刘秀很有先见之明,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东汉末年,三国之前,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为了筹措军费物资,直接在古代的王公陵墓上动脑筋。也不仅是他,当时的诸侯,董卓、袁绍等人,还包括黄巾军、黑山军之类的,或多或少都干过这种缺德事。

在曹操没有成为北方霸方之前,洛阳一带是西凉军阀的地盘。武夫出身的军阀,吃相可没有曹操那么讲究,示意手下秘密行动,要注意影响。对于西凉军来说,面子礼节都是虚的,实际的好处才最重要。

董卓西撒长安的时候,直接把洛阳毁于一炬,那么他的手下捞不到好处,自然把目标落在邙山中的陵墓之中,这应该是邙山墓群第一次受到严重的破坏。

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上演,由乱归治之后,帝王将相也不吸取教训,又继续在邙山上修陵结墓,然后到了乱世又被盗挖。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没有休止。

但是真正使墓群遭受严重破坏的盗墓行为,却发生在近代,是由汴洛铁路的修建引发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向比利时一公司借款修筑汴洛铁路,铁路通过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时不断挖出了古墓,引起在场外国技师的极大兴趣,他们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欧美。

听说墓里的东西能卖钱,当时的中国经济凋敝,国家混乱,很多贪图暴利的人开始到处搜寻、挖掘古墓,邙山之上从此打破千古幽静……(未完待续。。)

第862章 地宫机关门

ps: 三更了,求一下月票,请多多支持。

二十世纪初,到邙山挖坟掘墓,应该是一种流行。

一开始的时候,洛阳附近的村民拣到古墓里的东西,都视为不祥之物,直接放到村里的寺庙安放。可是知道这些东西能够卖钱之后,邙山各村庙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间就全部没了踪影。

在盗墓分子发财的示范效应之下,邙山上几十个村庄互相效法,竞相盗挖古墓,视为发财的捷径。大量的文物被从邙山地下挖了出来,流向全国各地,甚至“倾销”海外。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每年秋庄稼收完之后,邙山上盗墓的像赶会一样,成群的人刨红薯般挖古墓。挖出来的玉器、铜器用箩筐装、马车拉,到底挖出多少谁也不知道。

尤其是在军阀混战的时期,洛阳四郊成立民团、红枪会等武装组织,当地豪绅依靠枪支,驱使穷人,变夜间盗墓为有组织的白天公开挖掘。

一时之间,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种地,专门挖墓。而且这也不算什么,还有更过分的。洛阳驻军为搜刮财物,以筹措经费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纳百分之二十的税金,开了古玩业征税的先例。

甚至有军阀成立“古玩特税局”,大量发行经营许可证性质的行贴,等于把盗墓行为合法化了,自此盗掘买卖之风更严重。

这种情况下,盗掘之风随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盗墓为生的多达一万多人。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属于全民盗墓的时代。另外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