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3/5页)

投资100万的片子,就是50万也是凑不出来的,最多只能投资二三十万元的片子!

二三十万的片子,想要以小博大。成功了自然是可以赚到第一桶金,但失败了,就一无所有,并负债累累了!

因为,并不是所有小成本电影,都能够以小博大。很多的根本就是垃圾,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更被提创造奇迹了。

王启年授权给于冬投资小成本电影,就是考验于冬投资的眼力!发现低估的人才和剧本,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把片子拍出来赚钱!

如果看准了剧本和人,那么小成本的片子,很难亏!

而于冬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小伙伴公司就会给他更多的支持和权力!有多大能力,肩负多大的权,这是王启年用人的原则!(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感谢梦冰羿火慷慨打赏,感谢zhiwing 月票支持!

第一百三十四章 海外发行

1999年11月15日,《西游之大圣篇》在中国内地票房市场,靓丽的表现,也吸引了不少海外发行商的兴趣。

好莱坞等等国际娱乐集团,在80年代就开始布局中国市场,一步步的试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局面,可不仅仅是把好莱坞电影卖到中国。而且,还包括了投资中国的导演、电影,增加其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和筹码。

好莱坞之所以强大,绝不仅仅是美国的文化,向全球倾销。更重要的是,好莱坞擅长以资本优势,控制其他不同的文化圈子的人才,壮大好莱坞的影响力。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人才的作品创意,也拿在手中,自然是增加其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

比如,张艺谋等等导演很早就与海外发行商合作,电影不仅仅在中国市场发行,在海外也积累了一些观众。就如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在中国市场仅取得800万人民币的票房,而海外的票房则是达到400多万美元。

《西游之大圣篇》吸引海外发行商关注,不仅仅因为这部片子在中国是现象级的片子。

而且,更巧的是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海外发行商,孙悟空恰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

不过,目前国内很多大导演的电影,在国际上的票房,都是一般般。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在全球市场发行,却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全球票房。

为了谨慎起见。《西游之大圣篇》的几大投资商商量之后,决定采用了买断方式,以350万美元的价格,将除港澳台和东南亚之外的版权,都打包卖给了时代华纳公司。

因为,时代华纳公司是最早布局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巨头之一,更重要的是时代华纳除的价钱的最高的!

350万美元的买断,对应的海外票房应该在1000万美元左右。假设,时代华纳的运营之下,这部电影超过了千万美元的票房。那么。制片方就少拿了不少利益。

当然了,王启年并不觉得“卖便宜了”。本质上,电影是一项高风险的生意。

想要基业长青,绝不是想要冒险。博取不确定的收益!

而是应该稳重一点。将确定的收益抓在手中!

当然了。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西游之大圣篇》还是选择了比较熟悉的合作伙伴嘉禾电影公司发行,并且。选择的是分成模式,而非买断!

因为,嘉禾公司可不像好莱坞巨头那么财大气粗,可以提前预支几百万美元的价格买断版权。

而且,分成制度是非常好的选择,电影受欢迎,大家双赢。电影票房不景气,也一起分担风险。

……

当然了,这一系列的发行合约签订之后,钱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分到手。正式的分账,是集中在今年的十二月份至明年的第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