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5页)

润莲自然想不到这许多,只觉得小姐妆扮上十分好看,于是力劝她保留。公孙筠秀笑着摇摇头,重新将脸洗净。

来回这一耽搁,等她们赶到用饭的前厅,李姨娘已经坐在桌前等着了。公孙筠秀很不好意思,一再道歉,还好李姨娘半点都不介意。

“看你客气得,又把姨娘当外人不是?”亲热地拉着公孙筠秀坐下,李姨娘便吩咐下人将饭菜端上来。

公孙筠秀腼腆地笑了笑,见桌上只有她们两人,问道:“婶母不来吃吗?”

“她忙着照顾佑儿,不来了。”

“堂弟他……”想起白姨娘的话,公孙筠秀有些犹豫,不知道再过问堂弟的事是否妥当。

“大夫瞧过了,已经没什么大碍。之前是身子太弱,哭岔气了。不过多亏你在,才有惊无险。”

回想早上救人的一幕,公孙筠秀心有余悸:“我也是胡乱试试,歪打正着了。”

李咏秋夹起一块鱼,细心地剔了刺,而后放到公孙筠秀碗里,脸上浮出长者特有的慈爱笑容:“不管是歪打还是正打,你都救了佑儿,是我公孙家的大恩人。”

“这回轮到姨娘见外了,我也姓公孙啊!”

“是是是,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融洽的气氛让公孙筠秀放松了不少,连带着食欲大增。李咏秋身怀六甲,也不含糊,两个人吃吃聊聊,半个时辰下来,竟将桌上的四菜一汤扫了个干净。

放下碗筷,李咏秋一边感叹自己的食量,一边拉着公孙筠秀的手,亲热地说:“走,陪姨娘到院子里转转,消消食。”

公孙筠秀自是不会拒绝,搀着她的胳膊,小心翼翼地跟了去。

公孙德家的庭院并不大,和北泽大多数富户家中一样,都是四正四方的对称布局。院子除了常见的桂花海棠,还有两株梧桐,树干青绿,枝头碧叶渐枯,渲染出秋意萧萧。

“这可是青桐树?”公孙筠秀忍不住好奇。

她曾经听娘亲提过,德安一代盛产青桐木,是制琴的上佳木料。

“正是。”

李咏秋点头,行至树下,抬手摘下一片低垂的青桐叶儿,合在双掌之间,昂首举头,好似祈福一般站了良久,才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家的鸣琴阁之所以远近驰名,都是因为这青桐木制的琴好。”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想起凤栖梧桐的传说,公孙筠秀笑道:“这青桐树,在凤凰眼里都是独一份的。”

“瞧你,出口成章的,可是上过私塾?”

公孙筠秀摇头,自谦道:“我可不会作文章,只是从前跟着娘亲学过几个字而已。”

北泽朝廷近年也有提倡女子入学,但真这么做的人家并不多。一是女子有才也做不得官,倘若才华出众,嫁人后强过夫君反倒不好;二是私塾不但耗财,也讲究身份门第,普通人家的儿女想入学并不容易。公孙筠秀属其一。

“那你娘亲教你学过琴吗?”李咏秋又问。

公孙筠秀摇头,“娘亲不擅琴,我的琴艺都是请师傅教的。”

“哦……”李咏秋轻轻点头,像是想起了什么,半天都不言语。午后斑驳的树影里笼着她的面庞,模糊了她的表情:“你堂叔曾说过,公孙老太爷爱琴成痴,可到了他这一辈儿,只有你爹的琴艺得了老太爷真传。可惜你爹去得早,不然由他指点你,一定比师傅教得好。”

“是我们父女缘份太浅。”忽地说到这些,公孙筠秀的情绪不免有些震荡,到底年纪尚轻,面上也跟着显了出来。

李咏秋看见,立刻自责道:“瞧我这张嘴,好好的提这些作甚?”

公孙筠秀自然不能怪她,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李咏秋不好再说,便拉着她往院中的池塘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