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2/5页)
商鞅虽然有魄力,但他却不想做商鞅:“在嘉看来,法乃国之底线,德乃国之上限,双方,本可相辅相成,以法约束万民,以德来提高万民之修养,此方为治世之论,无论法治还是德治,都有失偏颇,以德而选官,更是荒谬,有才不用,却用庸才,至万民生民于不顾,而苛求官德,更以门第之别,而将万千寒门之才拒之门外,更是国之损失,嘉今日所言,或有偏激,却希望诸位能够深思,更何况,值此郭嘉困难之际,更该不拘一格,何以将人才拒之门外,徒令他人耻笑。”
杨彪等人面色阴沉,却无法反驳,这中间除了郭嘉所言,还有许多利益冲突,但此时,却如何能在朝堂之上说出来?
刘协见众人不再发问,知道大局已定,当即起身,微笑道:“奉孝所言,深得朕心,我大汉要振兴,要壮大,只是苛求于官德而弃能者而不用,就如奉孝所言,实乃因噎废食之举,朕希望诸位臣公能够摒弃门户之见,以大国心胸,收揽天下之才为国所用。”
“陛下所言……甚是。”事已至此,若是之前,他们还能反驳,但此刻,众人所言,被郭嘉一一反驳,气势已失,此刻再说,反而成了强词夺理。
第一百六十八章 诸侯反应
招贤令之事,在朝堂而言,算是暂时有了定论,无论众人是否愿意,但木已成舟,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流入民间,成为长安城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话题。
郭嘉,郭奉孝之名,自朝堂之论那日起,在关中之地迅速传开,朝堂上舌辩群臣,更是将那钟繇说的当朝吐血昏迷。
钟繇是谁?
在这长安城,乃至整个天下,那都是一号人物,士林之中的领军人物,颍川钟氏家主,昔日更做过颍川书院的院长,地位之尊,在蔡邕、卢植这些老一辈大儒相继故去之后,已经是士林之中最有名望的一批人。
这等人物,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嘉三言两语气的吐血,着实让郭嘉之名在洛阳大燥了一把,听说,那钟繇在得知此事后,更是半月闭门不出,连早朝都称病不去,最后甚至惊动了陛下亲自前往探望,更让此事多了几分故事色彩,为人所津津乐道。
当然,市井小民,关注的只是发生在朝堂之上这精彩性的一幕,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场舌辩群臣的内容,才是他们所关注的,而随后,朝廷的一纸招贤令发遍关中,也印证了这些人的想法。
同时,这一纸招贤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整个天下传开。
荆州,刺史府。
“这位陛下,还真是不叫人省心呢。”刘表看着刘磐带回来的招贤令,摇头笑道。
“叔父,这招贤令,是否真如士人所说那般,会动荡大汉根基?”刘磐不无担忧道,自招贤令在荆州传开之后,刘磐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士人点评招贤令,但其内容,却没多少好话,都在贬低招贤令,此时无外人在场,自然也不必用敬称。
“大汉的根基?”刘表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抹寒芒道:“这大汉根基,早已被这些世家动摇了,陛下此举,或许世家难容,但却能一改自光武以来,我皇室颓势,只是……”
刘磐疑惑的看向刘表,静静地等待着下文。
“寒门多依附于门阀世家,此番陛下一纸招贤令,虽可收拢大量人才,然,却后继无力,却不知,陛下准备如何破局?”刘表担忧道。
“叔父此言,何解?”刘磐不解道。
“寒门虽有人才,但其所学,仍旧出自世家,书籍为世家所掌,经此一事,世家必然对寒门心生戒备,他日,寒门再想求学,将难上加难。”刘表担忧道。
这是个死局,这个时代,书籍都被世家所掌握,知识是被少数人所垄断,寒门想要求学,就得向世家低头,招贤令一出,短时间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