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县尉是县令或县长的下属,负责治安缉盗等工作,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董卓的父亲一生中最大官职才是个县尉,说明他们不是名门望族,不过,出身于遥远的边地,而能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汝南、颍川一带做官,说明董君雅也有一定本事。
当时年轻人最好的前途就是研习经学,之后进入太学学习,毕业后踏入仕途,袁绍、曹操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董卓不是,《后汉书》说他“粗猛有谋”,也就是智育不好体育好,这或许与他出身凉州有关,或许与他父亲任职县尉有关,总之青少年时期的董卓没有种下日后当一名文人的基因。董卓小的时候在老家生活,“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羌中”指的是羌族聚居区,大体上在陇西郡与武都郡一带,核心地区在今天甘南、川北,甘肃的宕昌、武都等地以及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都在其内。这里与董卓老家岷县相邻,董卓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一身的江湖侠气,他与羌人部落首领交上了朋友。
对青年时期的董卓,《汉末英雄记》有一段记载:“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后汉书》引用了上面的话,又加了几句:“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台湾十一位教授将这段话合译为:以后董卓回到中土,在田野里耕作维生。羌族中的一些豪杰有大老远跑来看望他的,董卓便带他们回家,高兴起来,甚至把自己正在干活的耕牛都杀了款待客人。家中来了客人有人会杀鸡,再盛情一点的会杀头猪,而直接到田地把正在耕地的牛牵回来杀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董卓的豪爽感动了这些羌族朋友,回到老家后,他们竟然搜集了千余头的牲畜赠送给董卓,董卓因此以健侠而闻名。
据此有人认为,董卓后来跟他父亲到了颍川郡纶氏县生活过。《后汉书》还说董卓善于骑射,能在马上用两张弓左右开射,而且臂力过人。一身侠气,武力超群,放在首都洛阳恐怕很难派上用场,但在战事不断的陇西,这就有了用武之地。据《吴书》记载,董卓回到老家后被陇西郡太守召为吏,让他“监领盗贼”,就是管管治安。当时这一带除了羌人外,胡人也经常出来劫掠百姓,干治安工作必须是一把强手,董卓看来干得不错,不多久受到凉州刺史成就的赏识,把他调到州政府工作,让“领兵骑讨捕”。
《后汉书》说这个职务叫“兵马掾”,查东汉州郡政府属官里没有这个职务,可能是为边境地区州郡特设的,“掾”的意思是官属里的佐吏或办事员,东汉的正规军不归州郡管,内地的州郡都没有兵,只有都尉管理的治安警察部队。边境地区情况特殊,设有一定数目的地方部队,负责守土卫家、配合正规军作战,类似于民团,董卓干的就是这个差事。据《吴书》记载,董卓干得挺不错,他领兵*胡人,“大破之”,俘虏了上千人。
得到多位名将的赏识提携
当时朝廷的中央军主力几乎常年在凉州一带与羌人打仗,由此造就了不少名将,东汉末期最著名的是“凉州三明”,即张奂(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和段颎(字纪明),都是凉州本地人,其中张奂是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人,皇甫规是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人,段颎是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民勤)人。他们先后在凉州领兵作战,主要对手是羌人。这几个人对董卓都很熟悉,对他也相当赏识,董卓在他们的提携下在军中逐渐成长起来。
桓帝末年,董卓正式加入朝廷正规军,来到张奂手下担任军司马,这个军职的品秩是千石,当时县令的品秩是四百石或六百石,所以董卓担任的这个职务虽然算不上高级将领,但也起点不错。他随同张奂参加了与羌人在汉阳郡的作战,打了胜仗,董卓得到了九千匹缣的赏赐,当时物价起伏很大,工资和奖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