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部分 (第3/4页)
大明开拓南洋、移民河洛,本来就在丁壮和妇孺上就捉襟见肘。
叶应武是一个穿越者,北伐是他的梦想,是整个民族三百年的梦想,也是文天祥、苏刘义他们恪守了一生的梦想,但是“身在其位,当谋其政”,叶应武现在是大明的君主,自然也要考虑到大明的切实利益,现在的大明在和蒙古的对峙中占据绝对的上风,所以对于北地的边防并没有太多的诉求。再加上现在大明在各方面繁荣发展,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北伐或者将北伐拖后,完全可行。
毕竟大明和蒙古正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再过个五六年,大明在国力上就能彻底压倒蒙古,到时候北伐自然也就更加轻松。
叶应武对赵云舒说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自己在疑惑,对于大明来说,此时北伐和之后北伐,到底哪个更合适一些。
赵云舒伸手轻轻按着自己的小腹,回头看向叶应武。这个问题叶应武不可能拿去问文天祥他们,朝野上下都提着一口气就等着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如果叶应武自己先动摇了,下面的官员们自然也会跟着动摇,想要让他们再打起精神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所以叶应武也就只能拿来问后宫的妻妾。
“对大明上下,或许北伐得到的只是一片没有人口、荒无人烟的土地,”赵云舒试探着说道,“但是话说回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君考虑的是大明能不能从北伐之中获得什么,却又没有考虑到如果大明不进行北伐或者将北伐拖后的话,会失去什么么,或者说会浪费什么?”
叶应武怔了一下,顿时轻轻吸了一口气。
如果不进行北伐的话,就意味着大明的商贸依旧被局限在河洛以南,毕竟之前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反击战,让蒙古鞑子已经强行关掉了所有大明在北地设立的市舶司,大明的商贾再也没有办法进入北地,从而使得辽东、草原等地的货物只能依靠边境上极少量的走私。如果完全打开整个北地局面,那么大明的经贸市场范围自然就会更加广阔,也自然会有更多大大小小的商贾崛起。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北伐就以为大明必须在北线保持对蒙古绝对的威慑和压制,这也就意味着大明必须保持足够数量的主力战军,尤其是对于逐步列装火器的主力战军,这不只是意味着大明必须保持有足够的丁壮在前线枕戈待旦,还要占据工部很大的产能来维持军队日常的训练消耗。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阻碍大明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明工部已经制定了很详尽的大明基建计划,包括穿越两淮、河洛的直道以及连通广西、大理的直道,从而通过直道将整个大明各个角落全部连为一体,并且还能实现和大江、运河以及海上的商贸水陆联动,一来方便军队调动、百姓出行,二来极大促进商贸发展,三来则是能够增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让大明以南京为中心,彻底团结在一起。
但是因为大明长期以来的战事以及劳动力的缺乏,现在只是修建了从南京到泉州再到岭南的直道,这一条直道实际上也是在原本官道甚至秦代直道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而不是真的从头开凿一条直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并不符合工部的最初要求。
归根结底,其原因不是因为大明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毕竟如果大明开始修建这些道路而缺少资金的话,想要慷慨解囊的商贾没有几百也有几十——而是因为大明缺少足够的劳力,毕竟南洋和东洋的劳力是有限的,现在也只能满足对于运河的疏浚和第一条直道的修建。
所以对于大明来说,怎么获得更多廉价劳动力是重要目标,而北伐如果能够得到大量蒙古鞑子战俘,那么自然就在无形之中满足了这个条件。
如此算来,北伐或许看上去在加重大明的负担,但是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明的军事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