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的导言,例如哲学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常识,庄子说过:道在砖瓦上,道在粪土上。形象的指出哲学的普遍性。不过再往后看,觉得先生有违背这一原则,既然哲学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常识,如何本书的语言如此专业化?先生在导言中说:本书之所以仅以一个纲要的形式提出,主要是考虑到现代化的快节奏使人们没有时间去读很厚的书。其实不然,厚不厚没关系,关键是吸引读者。对于先生的理论,要能理解还需要时间,但今天我要谈谈我对哲学的看法,以便于今后与先生及诸位网友交流。

哲学是一门人文的学科,他与其他的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在于视角的不同,哲学讲究整体性,讲究全面性,能解释一切事物,并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自然科学则不同,讲究精确性,实践性,实证性。不讲究能解释一切事物,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科学还无法解释。而哲学则不一样,比如在基督教中最后还可以听到上帝会安排一切的,给人以答案,以安慰。这是哲学存在的基础。这也是科学无法代替哲学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看问题的方法和方式,总是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差别,作为个体,在蚂蚁与蜜蜂高度统一化社群中也是有差异的,只是个量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我称之为个人哲学。如果不存在合作,就会有无数哲学思想(对于个体的影响而言),但我们是一个群体的社会,为了竞争的需要,要有合作,毕竟两个人的力量是比一个人的力量要大一些的。两个人合力是需要沟通的。就会有个思想统一的问题。于是产生社会哲学,可以这么看,社会哲学是把人们结合起来的纽带。但如何使人们接受别人提出的思想?这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差不多,弱肉强食。细看时会发现,差异性很重要,比如有人掌握暴力,有人掌握财富,有人掌握知识。这些可以使人们接受或被迫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果说,个人哲学随着个人的消亡而消亡,那么,社会哲学随着社会各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与是否绝对正确毫无关系。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社会哲学,与该群体中个体的个人哲学是否完全一致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群体内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哲学,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现在看来是可笑的。举个例子:古时候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那个时代就是真理。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是唯一的真理,其实也不一定,今天的科学在现在看起来是真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上世纪初,科学界曾经一度认为,物理学的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只有2朵小小的乌云;当时已知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归纳到力学、电磁理论、热力学等高度完美的理论框架里,也许留给后代人解决的物理问题已经不多了。然而正是这小小的两朵乌云引来物理学的巨大变革,导致《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理论的建立,他们证明了经典物理学理论是建立在相对正确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这也引申出了本书的主题,哲学的相对性以及其带来的变化。这也是本人的个人哲学,本人的世界观,本人只是想发表出来与大家探讨探讨,下一篇讨论什么是哲学的相对性。

哲学的相对性

哲学是相对的,这个命题好象比较深奥,有读者会说了,你不是要大家都能看懂么,恩恩,通俗点的讲法是对于某一个问题或者整个世界,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这时有人会说了,谁的是对的呢?我的回答是,相对于你来讲,你的看法是对的,相对于我来讲,我的看法是对的,相对于他来讲,他的看法是对的,也就是前一篇文章里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哲学,相对于他自己来讲都是正确的。

呃。。。。。。呸!这不是唯心主义吗,我还觉得我是皇帝呢,你愿意给我当奴才吗?呵呵,我承认这是唯心主义,不过上一篇有些话要重新提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