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4/4页)

的把时间定成: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三个月后,以时间作为断点分析床单的干净程度。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小贺不可能准时按照我们所规定的时间来检查床单是否干净,床单也不是按照上面的描述,一个月后刚刚好变色,那么这里该怎么分析呢?我们首先要观测床单颜色的变化,建立一个坐标系,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颜色变化,在不同的时间点我们采集床单的颜色,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长,床单越来越脏,但今天和明天,上一时刻和下一时刻,床单变脏的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床单的颜色变化是缓慢连续变化的,但绝对不是线性的。因为有很多因素,比如天气、寝室人员变化还有是否打扫卫生等等。那么我们该怎么描述它呢?

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时间间隔分小,在小段时间内,可以把床单的颜色看成是不变的。每个小段时间所对应的床单颜色可以找到一个值。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小段时间如果趋向于0,则所对应的床单颜色值越精确。但床单不是千篇一律一种颜色,不同点的颜色不一样,而且连续变化,如果加上其他因素,比如天气、寝室人员的变化,那么这个数学模型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加上其他感官呢?只能越来越复杂。

通常我们应该怎么描述呢?我在相对哲学的分析方法一文中提到,1:每一个事件都应有参照系。也就是说描述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明确参照系是什么

2:每思考一个问题都有前提,比如火车一例中的卷尺的精度、秒表的精度等,还有我们可以接受的精度极限。我在这里把它简化一下,称为精确度,即在明确了参照系之后观测者能够接受的精度。

3:每一个答案也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观测者。

在这里参照系是谁?如果我们撇开小贺精确计算床单那么参照系就是作为观测者的我们。精确度又是什么呢?精确度取决于我们需要或者能够作到的最高精度。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度的答案呢?这取决于观测者的需求,如果我们对精确度的需求比较低的话,我们可以不去考虑天气、感官等因素,我们就不需要这么精确的数学模型。这样有一个结论:答案是相对于我们观测者而言的。

那么,相对于小贺来讲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设想我们对床单的颜色测量得非常精确,那么小贺会对床单的测量非常精确么?当然不会,所以按照小贺的标准,大概是黄色或者褐色或者黑色,但影响他判断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心情好不好,房间内灯光的影响或者是另外一个人对床单的评价。我们同样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这个判断模型无疑也会非常复杂。

在这里参照系是谁?我们知道是小贺。那么如果观测者也是小贺的话,精确度是什么呢?当然是小贺对于床单的评判标准。如果观测者是我们,那么我们是不知道小贺的评判标准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小贺的行为来建立数学模型,比如他可能会跟你说脏了,或者干脆拿去洗了。

我们以小贺为参照系,以我们为观测者来建立动态数学模型,首先我们必须观测床单的脏乱程度,然后观察小贺的反映,床单脏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小贺的反映也有不同的变化,这样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动态数学模型。但我们知道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里我们如果加入环境的因素,我们可以观察到心情、灯光等因素都会对这个数学模型有影响,如果观测者对这个数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