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仗义执笔为那般,甘洒热血写春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史官叫做董狐,他的国君晋灵公无道,正卿赵盾屡次劝谏,灵公就是不听,还想杀他,赵盾就只好逃亡国外。后来他的同族一个叫赵穿的就把灵公杀了,赵盾就结束了政治避难回国,回国做为一个原先的正卿是应该###弑君的臣子的,但因为赵穿是自己本家,赵盾也就没有找他麻烦。这时董狐就在晋国的史书《春秋》上写道:“赵盾弑其君”。这个赵盾很冤枉,明明不是我杀的嘛,怎么要说是我杀的呢?这不是胡写嘛?但在那个时代就不是胡写,赵盾当然要辩解,董狐就解释了,他说,你要流亡国外,却没有离开边境,回国后做正卿的你有义务###逆贼,而你不履行义务就等于是放纵逆贼,你就是主谋,不是你杀了主子还会有谁?所以孔子连声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更为感人的还算是齐国写史书的三兄弟,虽然没有留下姓名,却被后世传诵。说的是齐国的有个国君叫做齐庄公,庄公看中了他的臣子崔杼的妻子,就上她的床,这就给崔杼戴了一顶绿帽子,这还不打紧,庄公荒淫到又把崔杼的真帽子都送给了别人,等于把奸情都公诸于众了。崔杼非常恼火,就设计把庄公杀了。其实,崔杼的这位妻子也是二手货,是齐国的一个棠邑大夫的妻子,因为长得漂亮,崔杼看中了,棠公死后老崔就把她霸占了。看来两个人半斤八两,都是差不多的货色。国君被杀了,这是大事啊,齐国的太史就在《春秋》上写了一笔:“崔杼弑庄公”。崔杼看了,“杀之”。太史的二弟来做太史,他仍旧这么写,崔杼又把他杀了;三弟如是。太史最小的弟弟出来做太史,还是这么写。崔杼没办法了,杀不怕啊,他自己反倒怕了,于是只好放了他。为了正义真理先后搭进三条人命,还锲而不舍坚持己见,不向恶势力妥协。真丈夫也!

知遇之恩最难求,个中滋味几人懂

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家臣。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很不得志。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不但好吃好喝,而且还待他如上宾。可惜好景不长,智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了,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在晋祠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