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2/2页)
果然,秦军灭亡赵国后,把赵国改为巨鹿郡,并封郭开为上卿。郭开准备到咸阳去当官,把家中的金银装了几十车,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西行的大路。然而,正当他摇头晃脑,浑身舒服的时候,埋伏在路边的李牧的军士们一拥而上,不但抢走了郭开的所有财物,还把他的头也割了下来,可见奸臣终难逃脱覆灭的下场。
尉缭本应是魏国的军事家,《汉书·艺文志》载有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今已不见其文。但是,这样一位很有成就的军事家,同样在魏国发挥不了才能,只好西行人秦。可见六国的败亡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尉缭子》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吴子》等兵书的军事思想,且具有战国后期的时代特点。在战争观上,它反对用唯心主义的天命观指导战争,提出“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进步观点;认为战争有正义与不义之分,反对不义之战,支持正义战争。主张“王者伐暴乱”的战争要以“仁义”为本;认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既要慎战,又不能废战。这些主张与秦王嬴政的思想显然是矛盾的。所以,在统一战争的具体进行过程中,秦王与尉缭会不止一次地发生冲突,在具体的战役中,秦王不让尉缭参与,而是亲令受其思想影响严重的秦军将领们依照秦国一贯的残暴手段打击六国。所以秦军将领们在统一过程中个个都留下了“美名”,如王翦、王贲、李信、蒙武、杨端和、内史腾等,而身为国尉、执掌全国军队的尉缭却在此时出现空白。他还注重战前思想、物质和组织的准备,主张“权敌审将而后用兵”,“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兵有备阙,粮食有余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后兴师伐乱,必能入之。”注重奇正的灵活运用,认为“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主张集中,认为“专一则胜,离散则败。”进攻时,主张出其不意,先发制人;防守时,主张守军和援军要中外相应,守与攻相结合。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六篇,另有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研究其人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