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这种意外的迅速成功,无疑振奋了沈明诚,也振奋了跟他一起来的那个小伙子,他们都从这个小小的呼啦圈中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果不其然,当他们回到那面临破产改造的PVC厂,把这事儿跟厂长赵全海一说,那厂长也是精神一振,在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立刻拍板,决定以后全力生产呼啦圈。
趁着这个机会,沈明诚立刻开始跟赵厂长讨价还价,最后的结果就是,沈明诚被聘为厂里的市场部经理,专门负责呼啦圈的销售。至于销售价格么,他们的协议是,出厂价一律都是一块五一个,至于外面沈明诚能卖什么价格,那就是他的问题了。
换句话说,沈明诚虽然成了厂里的市场部经理,但他没有工资可拿,他唯一的收入,就是赚取出厂价跟销售价的差额。他要想赚钱,就必须把呼啦圈的价格卖到一块五以上才行。
这个协议,其实在这时候来说,厂里是有些过分了,毕竟实际上这个呼啦圈的之作成本连一块钱都不到,甚至大规模生产的话,只有五六毛钱,就算加上各种费用,出厂价定为一块五,显然利润也是过高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呼啦圈这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赵厂长摸不准行情,所以才打算赚个一锤子买卖,毕竟短时间卖掉一百个圈子,不等于真的能够大规模流行,他其实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毕竟此时厂里积压了太多PVC都卖不出去,现在废物利用做成呼啦圈,也不会费多少事儿。
不管赵厂长是怎么想的,沈明诚这次可是兴奋的不得了,雄心勃勃的准备大干一场。
一开始,所谓的市场部,就只有俩人,一个就是市场部经理沈明诚,另外一个则是副经理放进。
放进今年才二十五岁,是PVC厂的本厂职工,也是最早帮着沈明诚生产出呼啦圈的人。他一米七出头,身材有些小胖,就因为身材的缘故,到现在都没有处过对象,这也是他当初听到沈明诚说这圈子能减肥之后那么热心制作出来的原因之一。
放进跟沈明诚的相识,说来简单,就是两人都喜欢打台球,因为性子相近,年龄也差不多,一来二去就熟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不管怎么说吧,放进也是一个头脑很灵活的人,而且也因为年轻,十分有闯劲儿,也渴望干出一番事业,而随着那一百个呼啦圈的迅速卖光,他跟沈明诚一样,都是对这个事业充满了信心。
当然了,俩人虽然都很有信心,但毕竟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东西,对于今后怎么卖,出的主意虽然多,但还是都不确定。最后,沈明诚一拍脑袋,再次拉着放进找到了王乐,要他这个呼啦圈的最早引进人给他们出个主意。
其实对于呼啦圈怎么卖的好,王乐一开始还真没多少想法,他只是知道这呼啦圈当年曾经火热过一阵,不过那是在1991年,先从南方传过来的。至于怎么卖,他就知道许多小卖部都有卖就是……对了,小卖部!
想到这里,王乐连忙跟他们说,呼啦圈这东西,先期最重要的是让这圈子流行起来,因此他们可以拿着货去文化宫这些青少年聚集的地方,现场解说现场表演顺便现场卖货,就跟街头卖大力丸那种情况差不多。这样搞个一两天,等流行趋势起来了,再去跟文化宫附近的小贩商量铺货问题。
紧接着,王乐还说,这东西很容易仿造,因此要赚钱,就要一个快字,所以在这东西开始流行的时候,要在最快时间占领本地市场。也就是说,要在最快时间去那些文化宫啊、电影院啊、还有公园之类人多的地方,先联系好附近的小贩,要他们卖这个呼啦圈。而在铺货方式上,也要改变过去的先付款后铺货的模式,改为先铺货,卖掉之后再付款,用这样的方式来让产品最快的面向市场。
再之后,等这呼啦圈开始街知巷闻,开始出现仿冒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