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2/5页)
之后,这种污蔑性的说法有所收敛,但随着德军的入侵又开始甚嚣尘上了。当今学界基本认为,这种印象直接导致了德国人在1941年夏对俄罗斯人种族灭绝的行为。
德国人一直存在反犹太情绪,并且还在战前变得更加强烈。在退位的德国皇帝看来,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是犹太人所筹备的,由犹太人成立并且靠着犹太人的钱维持”。他在1925年写道:犹太人就像蚊子,“是人类应该想办法清除的公害……而我认为最好的清除手段就是毒气”!这样的态度并非罕见,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就展示出德国人对犹太人态度一致的暴行。这样的事件表明,舆论敌意已经达到了巅峰,犹太人被认为是“以其他民族的血肉和劳动为食的寄生虫”。
犹太人对此类言论和行为的恐惧愈发加深,他们开始考虑结成新的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来成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理的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试图取得巴勒斯坦阿拉伯领导层的同意,允许更多的犹太人向中东移民。但是此举并没有成功,一个据称由阿拉伯温和派组成的代表团被派往柏林,并与纳粹政权就如何配合阿拉伯人破坏英国在中东的利益达成了一致。
早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即1939年9月,德国人就制定了一项计划,同意把所有的犹太人安置在波兰。至少在一开始,该计划似乎加快了全体犹太人被强制从德国迁出的步伐。事实上,德国人曾在30年代末制订了一系列详细的把犹太人驱逐到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的计划。这一轻率的规划似乎是建立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许多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错误观点上,即位于印度洋西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原住民,其人种起源可以追溯到犹太人。
纳粹德国还曾经讨论过驱逐其他地区的犹太人。在过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希特勒一直执意推动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犹太国家。1938年春,他公开支持一项将德国犹太人移民到中东地区并为他们组建一个新国家作为其家园的政策。在30年代末,一个由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率领的高级使团曾被派去会见巴勒斯坦犹太复国运动的代理人,商讨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犹太问题”。讽刺的是,艾希曼(后来因反人类罪在以色列被处决)发现自己在帮助犹太人从德国移民到巴勒斯坦,这似乎同时符合反犹主义的纳粹领导人以及耶路撒冷当地及周边地区犹太社团领导人的利益。
尽管最终商讨并没有达成一致,德国人仍然被继续视作潜在的有益合作者,即便是在挑起战火之后。1940年秋天,利希组织(Lehi)——后来以巴勒斯坦斯政治团体“斯特恩帮”(Stern Gang)为人所熟知,其成员包括未来的总理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以及其他现代以色列的开国元勋——的创始人亚伯拉罕?斯特恩(Avraham Stern)给贝鲁特的德国高级外交官写了一封信,并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建议。信的开头写道,德国与“犹太民族(斯特恩等人认为自己可以代表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利益”。信中接着说,“如果德国人支持以色列的自由运动”,斯特恩承诺将“积极站在德国一方参战”。如果帮助犹太人建立国家从而获得自由,希特勒肯定会因此受益:“不仅将巩固德国未来在中东的地位”,而且还将“在世人眼中显著强化第三帝国的道德形象”。
斯特恩是个实用主义者,事实上,他所提出的与德国结盟的设想并没有得到自己组织内所有人的支持。他后来简短地阐述了其立场:“我们需要德国人做的一切”,就是将犹太人送到巴勒斯坦,以便“在这里打响抵抗英国、解放祖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