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3/4页)
官指出,“我们必须要除掉纳赛尔”;首相安东尼?艾登则认为,不仅要推翻纳赛尔,还要把他弄死。在几轮外交商讨无果之后,英国和法国认为,有必要展示一下西方的力量,以便让中东地区的领导人牢记,任何胆敢对抗西方旨意的人都将遭到直接的打击。
1956年10月底,一场针对埃及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序幕。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前往保护运河区,同时他们的以色列盟军发动了深入西奈半岛的打击,以协助对苏伊士运河的保护并给纳赛尔施加最大的压力。不过,此次侵略很快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埃及将轮船、驳船和维修船沉入航道,并将伊斯梅利亚(Ismaila)北部富阿德港(El Fridan)的可移动铁路桥炸断掉入水中后,苏伊士运河被彻底堵塞。类似的障碍物约有49个,其影响比关闭运河要严重得多。当时有报告称:“这使得正常的商品流通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运往西欧的石油数量急剧减少。
后果远不止这些,据中情局判断:“世界贸易中许多基本商品”的价格必将上涨,那些在经济上依赖于苏伊士运河的自由世界,很可能会“出现相当高的失业率”。苏联人也会感到压力,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关闭,他们与远东进行贸易的船只不得不绕着非洲航行7000英里才能回到他们在黑海的母港。美国人注意到,莫斯科开始将基本必需品转由横跨亚洲的铁路线来运输,使得这些铁路的重要性迅速增加。
尽管认识到埃及的局势正日益紧张,但是军事行动的爆发还是让艾森豪威尔政府大吃一惊,因为这一入侵计划并没有征求美国的意见。总统对此感到十分愤怒,并在私下里不留情面地指责了英国首相。在运河区使用武力对于自诩为“自由世界”捍卫者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舆论灾难,这与苏联当年坦克驶过布达佩斯的街道以镇压匈牙利大规模起义的行为毫无二致。不过,苏伊士行动最终还是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美国在20世纪时继承了西方列强的地位,如今它不得不在西方和中东的石油国之间作出选择——美国人的答案是后者。
艾森豪威尔总统解释道:“我们不能让阿拉伯人生我们的气。”如果他们生气了,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量将出现整体下降,因为运河会被关闭,石油生产也可能被停止,那些对受到肆无忌惮恐吓的埃及抱有天然同情的本地区其他国家也会实行石油禁运。“只要中东地区拒绝向英国提供石油一至两年,我们的黄金储备就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了黄金储备,英镑区(sterling area)就会分崩离析。一旦英镑区崩溃而我们又没有任何储备……我很怀疑我们是否还能负担得起最低限度的国防开支。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防,那它也就走到了尽头”。这是不可避免的糟糕结局。“即便如此”,艾森豪威尔本人在私下承认道,“对于西欧面临的燃料及金融的困境”,我们还是“无法袖手旁观”。然而,正如他在给北约(NATO)首任秘书长伊斯梅勋爵(Lord Ismay)的信中所说的,做任何事都“不要激怒阿拉伯世界”。
英法两国陷入了困境。尽管华盛顿设计了从美国向西欧运输石油的计划,但是为了解决埃及问题,该计划被故意搁置了。由于预见到英国经济会崩溃、英镑将大幅贬值,伦敦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财政援助——仅仅过了40年,英国就从世界的霸主沦落到了伸出帽子向人乞讨的境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请求,更丢人的是,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这颗西欧最珍贵的宝石而向埃及派出的部队,现在没有完成任务就被撤回了。全球媒体都在关注英国部队的这次撤退,这标志着世界已然发生了改变:印度被放弃了,伊朗的油田也脱离了英国的控制,现在又轮到了苏伊士运河。1957年首相安东尼?艾登的辞职仅仅是帝国衰落尾声中的又一插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