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5页)
,因温差大,故抵抗力亦大,风行也缓,曰病伤寒。
少寒之风阴气较轻,似温风,但较人身常温低,仍作寒风,因与人身常温差小,入表风行也较速,故伤人入表即化热,曰病温病。
故温病学派举温病来抗伤寒,实为多事。伤寒六经化热之方剂,皆治温病之方。
暑之伤人,即伤寒论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四气之动而成风,必以人为本,既成风以伤人,则子易所言:“阴阳转换无中乎”矣!
形之燥湿伤人,有以人身直处太燥太湿中,伤人身之常润亦为直中。
少燥少湿之伤人,必假气之寒热之动成风,此即阴统于阳也。
长夏为生长阳与收藏阴之中吁!可名暑。或谓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经不演,经观乎植物生致藏态为一圈,故自生为始自藏为终,故不演,不演不等没有。得象可以忘言。
解:此即阴统于阳第五篇中:甘居中央,数五、十,夏后阳气一转,化气十速,必当甘以缓之。何为之化,化者变也,阳变时也速,故欲缓之。冬气属阴,一阳生时,速不及阳,化之也缓,故夏后有长夏土,而冬后即春也。
子易所言“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此即夏气阳气速,其转阴气也速,故当夏后当长夏土之化,不当为秋。冬气阴气缓,其转阳气也缓,故冬后即春。
学生妄言,还请老师指点。
五、阴统于阳
经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六淫气形,气者阳,形者阴。
观洛书之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履。奇者阳,偶者阴。三天二地,一者左旋,乘三为三在左,复乘三为九上,复乘三为二十七,七在右,再复乘三见一又还至下。二者右旋,乘二为四在左上,复乘二为八在左下,复乘二为十六,在右下,复乘二见二又还至右上。地随天旋从左,则二乘三为六在右,复乘三为十八在左下,复乘三见四在左上,复乘三见二又还至右上。若天随地右旋,则一者乘二初即入右上。
故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地可随天道左旋,天不可随地道右旋。故天可统地,地不可统天。故阳可统阴,阴不可统阳。
六淫气形,气可统形,形不可统气。故经中所云,阴阳之升降,必以寒暑彰其兆。寒暑以分四时,皆可有燥湿之形,故寒暑之阴阳升降,燥湿形可随之。此阳统阴也。
故寒可兼燥,可兼湿,暑亦可兼燥,亦可兼湿。此一时之气兼形也,非可曰湿可兼寒亦可兼暑也,寒暑不同时也。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经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外出,酸内敛。外出为阴,内敛为阳。外出之时,里当为阳,故当外出。内敛之时,里当为阴,故当内敛,此五味外力加于人身太极也。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此守恒定律中气相当于古时所言的形,为阴。能力相当于古时所言的气,为阳。
五味外力作用人身太极,辛使人身之里变阳而外散。酸使人身之里变阴而内敛。故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可统阴,气可统形,人身之常温可统人身之常水。辛可发散,气行形随之,可水亦外散,故辛可润之。上焦之渴,桂枝可用,此五苓散之意也。酸可内敛,气之内聚,水亦内敛,故酸可养阴。内阴不足,山萸可用,此地黄丸之用也。
河图之中,辛数四、九,酸数三、八,在时为春秋,气生发内收,气机升降明显,故气行而形随之。
苦数二、七,咸数一、六,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