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第一章
那位少年无数次的告诫过自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信赖,依存等,这都是建立在极其自我的基础上,他会说这样的骗局老衲其实早已看透,一切皆是浮云,望见别人沉溺其中之时自己就在旁边笑而不语,有时也会在暗地里邪恶地画着圈圈:
同为人类,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也就由然而生了。
当然,他曾经也正如同广大的无知少年那样,做过许多很傻很天真的事情,热血少年嘛,不免遇事冲动,欠缺主见,孩子心性本就纯洁,又喜模仿,谁小时候又没读过几篇《雷锋日记》和《水浒传》呢?
路见不平,拔刀相向,这在如今大人的世界里几乎都消亡殆尽了,但这位少年却心知身为一名侠之大者,理应为穷苦百姓做点什么:
例如扶下盲人老大爷过过马路,又如在草地上拾掇拾掇垃圾,或者提醒下二楼的邻居该去拿信件了,又或者看见小朋友被大哥哥们欺负,上去劝劝架…
总之也就是在少年心性使然下的阿猫阿狗之举,事情虽小,但作为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来讲理应塑为楷模,广在人民群众之间传为美谈,以供隔壁小红小刚之流参观膜拜。
有时出发点很好,但事实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例如老大爷只是觉得太阳大了才戴了副墨镜,并且在商场外等老伴儿,又如叔叔在草地上休息,却掉了几张能够回事业单位参与报帐的发票,或者二楼的邻居在做那当子事儿,受到任何惊吓会迅速疲软,又或者小朋友实在是太不懂事了,看见帮自己的人被打却突然轻快地吐出了一口气,似乎这拳头终于不用落在自己的身上了…
为此他吃过太多的亏,无数很黄很暴力的训斥以及不明真相的殴打…
回想起来,他自己也会躲在柜子里黯然神殇,却不知道哪里做错了。
孩子终究是孩子啊…
其实这些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似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是这样:
家庭的阴影所导致缺乏父爱的现象,以及长期被人拿来当笑话调侃:
“哎呀哎呀,你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喔!嘻嘻,活该!”
这出自一名担任班主任的幼儿园教师之口,这应该是那位少年第一次见识到了妇人的残忍、长舌以及对他人幸灾乐祸所能给予她自己带来的种种快慰。
这样畸形的快慰比起配偶给予的身体接触是过之而无不及的,以至很多年后,他对女人都保持着礼仪的冷淡和应该保持着的距离。
调侃之所以为调侃,是因种类多变,不拘泥于固定形式,但万变又不离其“既调戏又乱侃”之本意。
所以调侃可以采用上文的勾勒中心一句式,亦可采用反复对话娱乐式。
总之,中华文化5000年的传承,并没有教会多少人吟诗作词,反倒把他们对叠词的运用或者感叹词的结构以及说话的方式给升华了…
比如国外很难找到个能5分钟骂出不同词汇的人,但在中国,这样的人才并不少见,变着方儿的调侃,或者拐着调儿的骂人,这都是国人的专利,又名中国特色。
第二章
关于反复对话娱乐式,这也是生活文学的真谛,虽然步骤比起勾勒中心一句式要复杂得多,但是所起到的效果也是更为翻天覆地的。
勾勒中心只能双人互动,并且收效甚微,如果采用反复对话的方法,那么就能达到全家娱乐的目的了,这适合于多人对战,并且其乐无穷。
详见下例:
妇人甲:“你父亲呢?”
路人乙:“是啊是啊,很久都没有看见你父亲的身影了噢。”
少年:“我父亲不在这里工作。”
妇人甲:“小朋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