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 (第4/4页)
果是波才亲自处理有关平原郡的事务,绝对会再次发生屠城的结果的。象平原郡这样的老城,如果不被屠城,外来人根本无法生存,如此情形,更遑论管理治理呢?可是没有足够的人口数,财富又如何被创造出来呢?这是摆在所有诸侯面前的二难难题,是妥协?还是以雷霆手段屠戮?
自己地盘的军民缺吃少喝,平原郡的豪门宗族居然还有余粮,有余粮居然还不卖给自己,这个事实把太史慈刺激的不轻,以至于太史慈心理极度的不平衡啊。太史慈要以自己方式找到平衡。
从不平衡到平衡之间,要发生多少的事情呢?
在这处隐秘的山谷休息一天后,高顺苏尔曼领着一半的兵力押运粮草车而去。而太史慈则是率领五百匈奴骑兵和三百陷阵营将士原路返回。骑兵赶路的速度不是粮食车队所能比的,半夜时分后,太史慈率兵便赶至平原郡郡城附近的营地。
营地的李校尉再次见到太史慈,还是一如往常的欢喜。太史慈要求李校尉扩建营地,多搭建营帐,多准备一些取暖的设备,多搞一些军用辎重车,如果人手不够,太史慈要求李校尉可以雇佣当地的普通民众。毕竟李校尉在平原郡城待的时间长,肯定熟悉郡城情况。
翌日清晨,太史慈带着三百陷阵营将士从营地前往郡城。营地的二名曲军候随行前往。行进在官道,太史慈蓦然发现官道二旁的乱石岗增添了许多新坟,一些野狗正在土坑里扒拉,吃的津津有味。
太史慈转脸注视二名曲军候。其中一名曲军候瞬间便体察太史慈的心思,他伤感的对太史慈说道:“太史将军,一月前天降大雪,一夜之间冻死不少无家可归之人和贫困民众,那些新坟都是郡城贫民,土坑里都是无家可归之人的尸体……。”
另外一名曲军候在同伴的提醒下,这才明白太史慈的心思,他接着同伴的话题继续说道:“太史将军,属下从街头巷尾听说到:除掉皇叔刘备担任郡城太守后,没有人在严寒的天气里饿死冻死。寒冷的时节,刘备都会把无家可归之人接近营地,他吃什么,那些人便吃什么……其余的冬天,每到寒冷的时节,便有人被冻死饿死……那些豪门宗族把残羹冷炙喂猪喂狗,也不会施舍半粒粮食给贫困之人吃,更别说提供取暖驱寒的东西给他们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强行实施征粮令
刘备?皇叔?刘备能拿出这个身份招摇撞市,他能获得民众的敬仰和信服,未必能获得地方诸侯的青睐,从某一层面说,这个身份还让他先天成为各方诸侯的敌人,这当然包括草根出身的太史慈,即便太史慈的身世拐了八百个弯子和刘氏皇族沾亲带故;刘备能仁义相待贫困民众,一方面说明他心系民众,宅心仁厚,同时也说明他志向远大,不单单是匡扶汉室江山那般简单了,如此他更遭其他诸侯的忌讳了,连同宗的太尉刘虞都是表面敬重他,背地里防范他啊……
为了转移属下将士对刘备的崇敬之情,太史慈没有直接诋毁刘备,而是感叹地说道:“哎,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当初高都尉来到平原郡高价收购粮食,都无人买帐啊,那可是数十万民众的救命粮啊……这平原郡,据说是文圣人武圣人的家乡,孔孟之乡如今都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他的地方可想而知啊……。”
二名曲军候乃是黄巾军出身,他们听到太史慈的感慨,自然便明白太史慈言语中的含义:太史慈不高兴他们提到刘备,更不高兴他们崇敬刘备。如平原郡的社会风气,只能承认刘备那样的人,也说明这里的权贵和民众多么的狭隘和冷漠!只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