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河北正定人,

在家乡筑有秋碧堂,在北京筑有蕉林书屋,都是庋置藏品的所在。梁氏

收藏而精于鉴赏。他从不迷信前人著录或大名头的作品,对于不见著录

或名气不大的书画家作品同样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碑帖大多亲自题

签,并钤有“苍岩子”、“河北棠村”、“蕉林”等印章。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周《簪花仕女图》、荆浩《匡庐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范宽《雪景寒林图》、郭熙《窠石平远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等,无不经他收藏。梁清标在姚姬传(鼐)为《九成宫醴泉铭》帖所作题跋,原帖为“唐拓”,帖后有梁山舟题跋,是自姚姬传处借观后所题,最后又经姚氏二次题跋,姚梁皆鉴定为宋代拓本先祖父叔彦先生为董其昌季子祖源山水册页题跋,“民抄董宦”后,祖源宅被焚毁、书画荡然无存,此册页十二帧,极为罕见,笔墨洒脱,先祖称其“工力渊源,几造元人堂奥”,册页后有许巨川题跋书画鉴藏与保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

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与收藏(3)

收藏之道中不但蕴含着对故物的钟爱,也渗透着人际之间的交往与切磋,可以说是一种文人之间的交谊方式。某人得到一种藏品,或可在同好之间相互赏玩,或可题写自己的鉴赏心得,这种形式常常体现在书画、碑帖、版本甚至是彝器铭文拓片的题跋之中。题跋的内容多以观赏经过、真伪评价、艺术赏析为大略以记之,一件名作可经历代鉴赏家依次题跋,旧时古玩行称之为“帮手”,一件书画“帮手”越多则越“阔”。后来也有些作品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经收藏者请来众多名家题跋、捧场,抬高作品的身价,被称之为“穷画阔帮手”。其实,真正的鉴赏家是不会为伪作或水平一般的作品题跋的,这种情况以请来“大纱帽”(即有权势而附庸风雅的人)为多。我在观赏一些手卷的时候也偶有发现题跋的次序竟有时代前后倒置的情况,即前人在后而近人在前,甚至有展卷至终已然留白,经过很长一段,末尾又出现题跋的情况,这大多是受命题跋者自谦的表示,认为自己不能和大鉴赏家同列,或留给前辈更多的题写空间,将自己的跋附于骥尾,以此也足见前辈鉴藏家谦逊的风范。

有些经过几位名家共同把玩的书画或器物则更有趣味,也可反映出前辈古人的交谊与往来。我藏有一方清代张叔未(廷济)取自河南新郑子产庙唐碑残石磨成的圭型石砚,本来不是什么珍贵文物,但经叔未请梁山舟(同书)和翁覃(方纲)题写砚石边铭和砚盒,自然就颇有意思了。张叔未生于1768年,梁山舟生于1723年,翁覃生于1733年。叔未晚山舟四十五岁,晚覃三十五岁,但于此物可见他们在收藏玩赏之间的交往。梁山舟于砚石边铭文曰:“一片石,千余年;没字碑,谁宝旃。同书识。”翁覃则在砚盒面上题“东里润色”四字,并注明“叔未得唐子产庙碑残石,琢为砚,因以昔年所摹张迁碑四字弁之,亦张廷济藏唐子产庙残碑磨制的圭形石砚及细部君家典故也。方纲”。叔未自在盒底撰写残石来源始末。子产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居于新郑东里,唐时在新郑建庙立碑,叔未得之残石,已越千年,故山舟有“千余年”之语。《论语?宪问》又有“东里子产润色之”,故而覃题“东里润色”四字。一方石砚,经三位鉴藏名家和大文人之手,自然趣味盎然,同时又见三人之间的忘年交谊。

我在幼年时曾见到过叶恭绰、张伯驹、张叔诚诸位先生,对他们观赏文物时的那种庄重和恭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又接触到启功、朱家、周绍良等前辈,有幸伫立在旁看他们展卷拜观书画,也是同样凝神屏气,肃穆万分的神态。旧时观赏文物讲究沐手焚香,大抵也是出于对古人遗物的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