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页)

之石以子石为最佳,所谓子石,就是生于大石中的最精部位,其品种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冰纹、马尾、胭脂晕、鸲鹆眼等多种,都是以质地和花纹颜色命名的,质地的温润程度如婴儿之肌肤,且善于发墨,传说虽隆冬至寒,砚中注水也不会结冰。

润墨濡毫是砚田——说砚(2)

歙砚所用之石以卵石为最佳,也即是溪水中之形如卵子之精石,形体稍大者则少见。其品种可分为金星、银星、罗纹、眉子数品,只是这些品种早在南唐之时已经取竭,自宋以后佳品几乎绝迹。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歙溪范围很小,后世所谓的歙砚多是在歙溪附近开采,而真正意义上的歙砚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了。

前些年去过广东肇庆和安徽屯溪、歙县等地,那里的市场上、宾馆前摆满了售卖砚台的摊位,能摆出半里之遥。向外地客人兜售些端砚、歙砚,赌咒发誓说绝对是真品,确是可笑之极。

除端、歙二溪之外,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石砚出品,其品质较好者多出产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陕等地,大多也是采掘于河流溪水之下的岩石,也有以此冒充端砚、歙砚的品种。

无论是澄泥砚、秦汉名砖砚还是唐以来的石砚,都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房用品。古代文人以文墨为生,故有以砚为田、以笔为耕之谓,进而砚台又有砚田之称。苏东坡《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有:“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之嘲,伊秉绶有:“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之喻,都是将砚视为文人安身立命的俦侣,其实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砚又是文人士大夫的清玩之物,米芾著有《砚史》,苏易简著有《砚谱》,对砚之种类、性质、造型、源流论述甚详。历代文人收藏砚者不计其数,所谓百砚阁、万砚楼之称常见于室名别号之中。清代扬州八怪之金冬心(农)收藏古砚甚富,自号“百二砚田富翁”,而其收藏又安在哉?宫廷藏砚自宋以来风气始开,至清尤甚。据《西清砚谱》所载,历代名砚和名家所用之砚悉数网罗其内,上迄晋唐,下至明清,名人如唐之褚遂良,宋之苏轼、米芾、陆游、文天祥,元之赵孟、黄公望,明之文徵明、董其昌皆见于著录,诚为洋洋大观。

从砚的形制来看,无论澄泥砚或石砚都没有一定的规格。从历年出土的秦汉石砚看,与唐以后的石砚有很大区别,还或多或少保留了先秦用石研子研墨的形式。汉代陶制圆砚,一般下部有三足,从山东、安徽和江苏徐州汉窑出土的陶砚中也偶见附带砚盒的珍品,砚盒多为铜制,也有漆器,或刻有云纹,或绘有鸟兽图样。徐州出土的铜砚盒并嵌有珊瑚、松石,色彩绚丽,说明汉代所用的砚已不但具有实用性,也同时有较强的观赏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形大多承袭汉代圆砚形式,但在材料上却有所变化,这时出现了圆形瓷砚,也即陶坯烧瓷工艺制作,形式也多为三足。南北朝时期的圆砚还有下部装有一圈足柱的,又称为辟雍砚。此外也出现箕形的风字砚,这种箕形的风字砚一直延续了千年之久,后世仿造者很多,唐以后端歙二溪的石砚和山西绛县的澄泥砚也有不少采用了这种风字形式。

宋代以来,砚除了注重石材的温润和纹理的秀美,形式更为多样,在一般的长方形平砚和抄手砚外,还有特制的石渠砚、兰亭砚、杂形砚等。明清之际,样式尤为繁多,如钟鼎、古琴、竹节、花樽、月牙、马蹄、荷叶、灵芝、古泉、圭笏、蟾蜍等诸多式样。在名砖瓦砚和澄泥砚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汉魏之未央、铜雀、石渠等名砖瓦外,自唐宋以来之六螭、虎符、黼黻、澄泉、结翠、伏犀等澄泥砚都很著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润墨濡毫是砚田——说砚(3)

端砚之美除了肌腠纹理之外,尚注重石眼,如鸲鹆眼、鹦哥眼、雀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