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部分 (第4/5页)
叶青还记得本来习惯认识;认为古代弓箭手面对骑兵冲锋;理由是‘临阵不过三矢;;按照马匹冲锋速度算;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只要十来秒;这个时间只够弓箭手射出三箭;紧接着对方骑兵就到了。
还有的一些理由;如认为古代重弓的拉力太大;弓箭手撒放过十几箭;胳膊就受不了;就伤筋伤肌肉了;甚至拉不开了;诸如此类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骑兵只要穿上优质铠甲死劲冲锋;顶过这三波箭射进入肉搏战;弓箭手就完蛋了。
总之结论——弓箭手弱爆。
但凡事就怕认真计较;比数字更真实的是历史;叶青过去也是这样使用弓箭手;后来想想总觉不对;真这样怎么还会出现纯弓箭集团?
这简单的计算和推演;古代将领不知道吗?
那前汉历史上;李陵五千步弓手在围攻中且战且退;不但没有一波流就覆灭;还坚持近十天;到弹尽粮绝时竟消灭万余骑兵;都是吹着?
汉人对胡骑传统就是箭阵;如果弓箭手弱爆;战绩都是吹;汉朝不早就灭亡无数遍了;还能以强而亡?
直到下土新汉经验后再来看;叶青就觉啼笑皆非——这实际上是现代人不了解自己历史;人云亦云;套用外来低端弓弩的思维方式;一个忽视了古代就有强弓强弩这种大杀器;再一个忽略了集团箭阵和小队弓箭手区别;这就和重炮群和几门小火炮;战略上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力量。
首先一个射程问题;强弓强弩射程远不止一百五十米;而这两倍甚至更多;而这意味着射手相互支援距离更远;箭阵的规模大增十倍。
三段式设计并非火枪时代发明;古人弓手部队的发射也是分批次;骑兵绝不是一百五十米内只遭遇三波射击这么简单。
至于体力不济就是火力输出持续程度;所谓弓手只要开十几次弓就会拉不开弓;这是完全没实践经验的想当然;后世就有传统弓爱好者实验过保持四小时连续射击;前一小时可以保持射击精度;之后三个小时无法再保持精度;但对集团箭阵覆盖射击毫无影响——早期隧发火枪精准度比弓箭难看多了;两百米就能打飞到天外。
古人是从小开始射艺训练的更不在话下;记载偏将王舜臣曾与羌人对射;‘自申及酉;抽矢千余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二到四小时了一千发;平均十秒射一发;配有专门的药物保护射手的手指;还有专门护具;此将最后射击至指裂而血满手肘;可见战斗意志之强及体力之壮。
宋人擅箭;神臂弓堪称登峰造极;但整体来说还是汉代箭阵最强;标准在于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根据记载曰:“瓒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透露了一个古代弓骑兵使用交叉火力的细节;巧妙地避开了对方正面的盾牌防护;袁绍的应对也很有意思;他以八百重甲精锐夹杂一千余名弩手;发起了反冲锋;最后还大破数万弓骑兵编制的白马义从。
骑兵从距离敌人阵地四百米处开始;每一刻都会遭遇大密度的射击;而且是没有间隙的全方位的火力覆盖;有来自空中的抛射;来自左右两侧面的直射和抛射、正面的精准强力直射。
在这段冲锋路上;每一步每一刻;所有的空间都布满了箭矢的交叉火力;推进到最后五十米;强弩之下钢甲都得跪;当然这种箭阵前提是有一位优秀的将领;和他训练良好、数量、勇气都足够部队。
地上百万年战争经验且不论;下土基本只有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军队能达到箭阵大师级专精;宋朝都失之勇气。
比如李陵对匈奴单于那次战役中的伤亡;有明确记载被杀数字的为一次两千多;一次三千多;合计五千多;其他几次战斗结果;都说是杀了数千;因此最少伤亡也在一万以上。
但这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