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页)
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显然不利于他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一些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或者国家的领导人,总会找机会让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他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即使他们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如智慧和稳定的人格等,使他们能较少受关系的影响,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控制关系,但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时间长了,也难免被关系所左右,进而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孤独可以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决策者或领导人,可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他人的傀儡和形形色色的关系的牺牲品。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可以使他们受到肉体的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是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跟人交流,但是,由于内心的问题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气和能力。如有社交恐怖障碍的人,他们害怕由跟他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回避一切有人的场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该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的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的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有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了。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