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 (第2/5页)

本正经起来,“倭国有位武将,文武两兼,平生以‘爱’字为先,以大爱纵横天下,我又何尝不能为之呢?”

“又是你的杜撰?”

“确有记载!哈哈!”

木语菱白了朱平安一眼,心知他这是哄自己开心,将手掌伸到枕下,摸出一张纸条来。交到朱平安的手中,“这是父亲前几日托人送来的,说是为外孙所取的名字。父亲还送来一封书信,信中言及,唐王一系不能见容于你,孩子的姓名便不必拘泥,这个名字你看着合适便用,觉得不妥便自去取来!”

朱平安不禁笑了起来。心头的暖意油然而生。本来孩子的姓名便是一件颇为头痛的事情,但岳父木严梓却是轻而易举将难题化解了。

展开纸条。三个字映入眼帘:“朱承佑”。

“这名字有两个出处。一为《周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一为《乐府诗集》中《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送神》一节,‘里校覃福;胄筵承佑’。这第一个出处未免有些僭越,父亲还是倾向于第二个。父亲说,别无他意。只是希望这孩子平安喜乐、福泽绵长。”

“朱承佑!”朱平安咀嚼着这个名字。

“父亲还说,当初你父唐王殿下赠你平安二字,其实是和这‘承佑’是一个道理……!”

“岳父大人考虑周详,就定下这个名字吧!”朱平安感叹道,“你现在说起来。恐怕还有别的用意吧?”

木语菱莞尔一笑,“孩子出世,唐王殿下也已经从高墙开释,咱们是不是也应该给他老人家送个消息呢?”

……

朱聿键最近的身体很不好,南阳失陷,唐王朱聿鏼以身殉国,唐王一系化为齑粉,到头来却只剩下他这个曾经的戴罪之身。一收到这个消息,朱聿键当即口喷鲜血,一连数天都没能从床上站起来,到了现在还是缠绵病榻,身子也不见大好。

凤阳总督高光斗、镇守太监钱德富都曾亲自前来探望,总兵段喜年更是每隔两日便来府上探听病情,但朱聿键却总是以养病为名推脱不见。

曾氏也衣不解带的在床前伺候,心里却是对丈夫的这种表现颇为奇怪和担心。朱聿鏼勾结内官,屡次三番的谋害他们夫妻,现在因果报应,朱聿键却是没有半点的喜色,反倒是因为他的死不止一次落下眼泪,让曾氏很难理解。

随着一个人的到来,朱聿键的心情终于好了些,饮食、睡眠也趋于正常,这才让曾氏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个人便是曾经到访的郑鸿逵。登州一事得到圆满解决,郑家对朱聿键感激不尽,郑鸿逵更是再三致谢。因此,来凤阳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郑鸿逵为郑家的事情在外奔走,时常往来于南京和福建之间,他和朱聿键的联系也因此密切了很多。

对于朱聿键的黯然神伤,郑鸿逵却是颇为理解。朱聿键是一门心思寄托于国事上的人,也属于朱家皇族中的异类,这一点让郑鸿逵钦佩不已。朱聿鏼虽然百般陷害,但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唐王一脉”来。唐王府被闯贼屠戮一空,唐王一脉就此断绝,沿享了两百多年的亲藩王族难道要就此不复存在吗?可以说,朱聿键心伤的不是朱聿鏼的死,而是唐王一系的断绝。

把握住了朱聿键思虑所在,劝慰才好因势利导,郑鸿逵不厌其烦的劝解,最终让朱聿键走出了这一片阴霾。郑家在内陆的消息渠道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朱聿鏼虽然身死,唐王府也被焚毁,但唐藩一系却还留下了种子,朱聿键是其中一个,另外,被朱聿鏼赶出王府,任其自生自灭的幼弟朱聿鐭也是一个。只要唐藩还有嫡系子孙在,将来便不愁没有再起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郑鸿逵还提出一点。郑家在京师还有一些助力,既然朱聿鏼身死,而且唐藩还有子孙健在,那便可以向朝廷建议,重新恢复唐藩的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