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3/4页)

百万押金才有资格上去。

据我大伯说,三楼上的藏品虽然数量不过百,但是其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有可能一件上百万,也有可能一件值千万。”王彪在旁边小声地说。

“没错,上次我跟爷爷一起在三楼看到过一件古书法作品,当时被一位民间收藏家花了七千万华币收购走了,据说是柳公权的真迹呢。”陶晶晶也点了点头对林凡他们说,听得林凡跟周小林直咂舌。

“陶教授,欢迎欢迎。于先生与陈教授都已经到了,现在就等你老了。”

就在这时,前面迎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老远就伸出手来笑着对陶教授说,随后与陶教授握了握手,侧身半步,伸手将陶教授引向了展厅后方。

“真的有人要砸宝?我们今天可以开开眼界了,一起去砸宝场看看。”王彪显得非常兴奋,对林凡与周小林说。

“你们跟我们一起吧。”陶晶晶则邀请林凡三人跟着她们。

大家跟着陶教授与那个中年人一起转过了一道屏风,发现后面竟然是一个类似于演出棚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十平米的台子,右侧摆着几个座位,中间则有一张小桌。

而在平台的前方,还有二十多个座位,看样子应该是观众席。当林凡他们进来时,发现平台上面的座位上已经坐着几个人,下面的观众席上也坐了十多个人。

陶教授跟着那个中年男子走上了平台,向着平台右侧的座位走去,同时正大声笑着与坐在那里的几个人打着招呼,看样子他们都是熟人。

这时,陶教授带过来的那几个学生已经在观众席上找座位各自坐了下来,林凡三人也连忙挨着他们坐了下来,而陶晶晶正好在林凡的旁边。

“那个戴眼镜的老者叫于国华,是一个收藏家,也是一个对古董颇有研究的人。另外那个头发稀少的老人叫陈清友,是一个金石专家,也是一所大学的教授。”陶晶晶看到林凡在打量平台上面的人,就偏过头来小声地向他介绍起来。

原来,就是在集真馆的砸宝场,也不是能够经常遇到有人砸宝。而一旦有人要砸宝,集真馆就要邀请一些专家过来坐场鉴定,而陶教授等人就是集真馆经常邀请的专家。

不过,除了于国华、陈清友之外,旁边还有一个肥头大耳的家伙,也有四五十岁年纪,满脸横肉,头上却梳着一条小辫垂在脑后,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的。

“那个家伙也是鉴定专家吗?”林凡指着此人问。

“没见过,不认识。”陶晶晶摇了摇头,她的目光中也充满了疑惑,发现自己的爷爷并没有与那人打招呼,可能也不认识他吧。

林凡的目光望向了平台,因为他看到平台上面那小桌上面,铺着红色的绒布,其上摆放着一件藏品,却是一个七八十厘米高的金佛,可以称得上是大金佛了。

以林凡的见识,只认得这尊佛像是释迦牟尼坐像束发式肉髻,着佛头青色,双目微闭,两耳垂肩,结跏趺坐,施降魔印,着轻薄贴身的袈裟,露右肩。身材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这么大一尊金佛,应该很值钱吧。”林凡向陶晶晶请教道。

“这尊佛像应该是鎏金铜佛像,通体鎏金,并不是真正的黄金铸造的,而是内里用铜浇铸外面涂抹了一层金粉。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陶晶晶轻轻地摇了摇头,慢慢地向林凡解释说,她也是长期听她爷爷说起这些,所以还是颇有一些见识的。当她摇头的时候,脑后的马尾也轻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