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第 40 节

想不到,贵锁翠芳来访。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夫妻俩可是一对大忙人,一天到晚总是手脚忙碌不停,难道知道我辞职了?不会是来看我的笑话吧?

“二位忙人,稀客稀客。”我赶紧请贵锁夫妇坐下,他们真的很少光临“寒舍”。

沉默片刻。贵锁说:“小鹏,你怎么好好的把工作辞掉呢?现在工作可不好找,不能冲动啊。不是有句话叫‘心要热,头要冷’嘛。”看来他们不知道我辞职的真正原因。

“我想自己干,开饭店。”我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想法。

“也好。反正是打工,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还省得受窝囊气。”翠芳还是那样,快人快语,巷子里扛木头——直来直去。

“我们单位今年来了几个大学生,据说是找了关系硬塞进来的,人满为患啊。”贵锁仍然在为我的辞职可惜。

“也难怪,这些大学生眼高手低,不顶用。以前的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大学生一进大学就愁工作。世道真的变了……我估计以后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了。”翠芳的话火药味很浓。你别看她是女流之辈,还蛮愤世嫉俗的。

我知道贵锁翠芳是安慰我,我理解他们的苦心。说实话,老乡的关心让人心里暖烘烘的。在凤城,贵锁是*级了。他初来乍到的时候,真的不容易,真正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等贵锁站稳之后,到凤城打工的三圩人总喜欢投奔他,先到他那落脚几天,过渡一下,他那成了三圩人在凤城的临时“客栈”。贵锁的家乡观念很重,只要三圩人看得起他,他愿意“传帮带”,从不嫌烦推辞。王木匠开始来的时候,对凤城一无所知,东南西北都分辨不清,像一个懵懂的流浪儿,只好先在贵锁家安营扎寨,吃喝拉撒了好几天。后来,才慢慢找到感觉。

每一个在异地打工的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贵锁自然也有。他的故事我已经听王木匠说了多次。当初,他是和其他几个三圩人一起来凤城的,他们是在温泰市场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的。那时,温泰市场刚刚兴办,冷落萧条,百废待举。贵锁两口子卖的是胸罩袜子内衣*,夫妇俩要从温州、常熟等地进货。由于资金不多,俩口子边卖边进,往返频繁,车马劳顿,疲于奔命。宝贝女儿蓉蓉还在三圩读初中,翠芳隔三差五还要溜回去看看。公公婆婆岁数不小了,还要照顾孩子,真让人不放心。相当长的时间,贵锁独当一面。他天生不是做生意的料,不会吆喝,不会揽生意,生意自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生意?也好,贵锁落得个清闲自在,一天到晚,捧个书本坐在那不知在研究什么,反正是机械电子方面的。研究来,研究去,生意如黄鼠狼拖鸡——越拖越稀。你别说,顾客真的很怪:谁家生意好,他越是喜欢扎堆、凑热闹,人头上接钱;谁家“门前冷落”,他越是脚丫不迈、人影不现。这边翠芳干着急,那边贵锁依然不慌不忙,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样子。翠芳气得把贵锁的书狠狠摔在地上,还踩上一脚,咬牙切齿:“望,望,望你个大头梦,喝西北风去吧!”赶前不赶后,翠芳想收手了——苦苦支撑也没有意思。但“上山容易下山难”,钱押在货上,场地租金给了,转给谁呢?当时的贵锁夫妇真是进退两难,“捧个猪头找不到庙”。后来,他们还是撤出了温泰。钱没有赚到,反而折了几万元。“才学剃头,就遇到个大胡子”,把贵锁夫妇折腾得不轻。多亏贵锁有一技之长,歪打正着,应聘到了兴泰机械厂,否则真不知现在干什么呢。

“我当初可比你现在艰难多了,债一屁股呢,挺过去就好了。在兴泰一开始我也不适应——”

“哦?”我有些好奇。

“兴泰的几个老职工,不大看得起我这个乡巴佬,冷嘲热讽,常常合起来刁难我。我的方言重,一张嘴就是笑声一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