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2/4页)
好,让府里上上下下都能尝上一口,不必替我节省着,便是多出来了,咱们还可以试试腌野菜和干野菜的味儿。”
说完苏雨忍不住笑了,很快,庄上的庄户们也高兴地笑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二月正是春盛时,男女老幼个个都忙碌得不行,青壮男女忙着开垦耕田,那些半大的小子丫头们也没闲着,田间山头上到处都是刚冒出头的野菜,全是嫩芽,吃着很是爽口;城里人啃了一个冬的萝卜白菜了,这点子绿,可是很受欢迎的,听说都能卖到三五文、七八文的价钱。
大家可不就卯着劲儿地去采,若是家里有人得空,就自己挑进城里去卖,若是家里人都不得空,庄上也有那本事大,和城里那个大户人家和酒楼管事的认识,能把野菜卖进大户人家和酒楼里,一文钱一斤地在庄上收购野菜,然后转卖进城里,虽说卖的贱了些,但好歹能有多少买多少,省事儿;所以,庄户们虽然羡慕把本事人能挣钱,但大多都还是直接卖给收购的。
可今儿,这喜事儿可是从天而降啊!主家少奶奶想尝野菜,五文钱一斤,今天有多少收多少;庄头把这消息挨家挨户一通知,大家都乐了,有的不一会儿又苦着一张脸,因为他们刚一文钱一斤卖了些,这可不就亏大发了,尤其见后边采完回来的,在庄头处卖,一斤果然足足的给五文钱。
这下大家可都忙开了,还有的人家全家男女老少都一窝蜂提着篮子出门了,都是一脸遮不住的喜庆,只出了一家,便是庄上转卖野菜的本事人——百贯。
而在祖田庄上,这本事最大,最有体面的,除了庄头父子,首屈一指的,便要数百贯了,百贯的体面从何而来呢?老文渊公当初回主宅归隐时,他爷爷可是在老文渊公身边当过长随,后来还做到了二等的管事,若不是阿爷死的早,这庄头的差事,哪儿轮得到曾厚田他们父子啊!
可说一千到一万,他阿爷终归还是个福薄短命的,连累得他也只是在祖宅里混了个看院子的差事,好在他脑子活,逮着机会就去多结识贵人,也很是结交了不少的朋友,靠着这些朋友,也捣腾了一些营生,如今也算是小有些家底。
若说庄头和庄上大多庄户都是盼着主家回来管事,那百贯就正好相反,他心里巴不得主家少爷一辈子待在西北,永远别回来;无他,有了主家的管束,他好些事肯定都不能办了,而且身家性命,都捏在了别人手里。
这不,瞧见大家伙儿都一窝蜂地将野菜送到了庄头处,百贯一脸的不悦,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拎着杆秤,坐在门口闷声闷气地抽着土烟;早年阿爷还在时的风光又浮上了他的脑海,越想心里越是有些憋气,暗地里“呸”了自己一下,“上辈子怎么就没想着打点好牛头马面那些,也让自己投个好胎啊!这祖祖辈辈都是奴才命,啥时候能到个头啊?”
百贯打小就起了不想当奴才的念头,后来曾家败了,庄子没人管了,他这念头就越发像小树苗般越长越大,这不,背着人将小儿子和两个大孙子都送去庄子外一个村里的私塾里读书去了。
他这辈子就这样了,可他儿子,他孙子这辈子不能这样,百贯的眼神越发坚定了。
他这边正想事儿想得出神,他媳妇洗完衣服,端着一大盆衣服走了回来,见百贯一个人坐在门口,便随口问道,“当家的,往旁边挪点地儿,让我进屋;今儿这么快就收完野菜了?收了多少野菜了?”
百贯的思绪被打断了,没好气地说,“少奶奶五文钱一斤正在收着呢!谁还卖给咱们家?好在也得了百来斤,今儿还可以给人送去。”
一听这话,百贯媳妇就黑了脸,不知道心里有没有暗骂苏雨一通,但却是虎着脸,加快了步伐,三两步骂骂咧咧地走进了院内,“才百来斤菜,你们都是手残了吗?还要两个人在这儿忙?既然没什么活,就该想着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