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5页)

就是汉初所设置的“长史”,以及后来的“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官员。幕僚中的“记宝”、地方官府的“主簿”,其实就是当代社会中秘书的前身,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中国古代有很多出色的秘书(幕府)工作者。如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能写出黄祖“所故言而未能言”的内容;至于脍炙人口的名篇《讨武曌檄》的作者骆宾王,就是徐敬业的秘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名词杂谈(4)

你知道“同志”一词的来历吗?

“同志”一词的本意,照字面解释就是志同道合,或可理解为具有同一个志向、理想或愿望的人。它现在虽然应用广泛,但它并非现代语言的产物。

在我国古代,“同志”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中写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到了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现在,“同志”一词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

趣味链接:“老先生”的由来

“老先生”这一称呼,一般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其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中。

明朝时,老先生开始专指那些翰林院的学士、官员。即便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因为翰林院中的学士都有着很大的学问,在人们眼中,他们都是些老学究,故而称其为“老先生”。清朝“老先生”一词的使用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做相国或两司抚台的官员也被统称为“老先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已经够大,而且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走向仕途的,学问自然不必说)。

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了多种含义。它不只是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这可能是社会的风气使然。

“孺子牛”的由来是怎么回事?

鲁迅先生曾经用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之心。后来,“孺子牛”本身就代指为人们服务的忠诚公仆。其实“孺子牛”并不是鲁迅先生所创。

《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是人名。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就叫“孺子”。齐景公十分宠爱这个孩子。有一次他竟然自己口衔绳子、趴到地上,而让孺子把他当牛骑。其间,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折断了。从这则记载来看,“孺子牛”其实是指齐景公及他对孺子的宠爱。

当代社会中,“孺子牛”就被用来称呼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瘪三”的由来

“瘪三”,本来就是指那些生存状态很不好的人。根据学者们的考证,“瘪三”在宁波、松江、上海三地是一个流行语。那么“瘪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它的出现还与当时参与侵略中国的一名英国侍卫有关。

一开始,“瘪三”是旧社会上海地区的人们对那些令人讨厌的乞丐的称呼。有一次,一个小乞丐讨不到饭而潜入厨房偷了块法国面包,结果被一个英国侍卫发现而被追赶,侍卫边追边喊“打死你个瘪三”,后来小乞丐最终被追上,遭到暴打,幸亏宁波一姓周的鱼贩出手相救而没有致命。但是侍卫那句话却被周姓鱼贩流传于市井。后来,“瘪三”演变为贬义之词。

今天,整个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可以听到这句话,它已经演变成一个彻底的骂人之语了。

做饭的厨师为什么被称为“大师傅”呢?

在当代社会,人们总是习惯把木匠、石匠、瓦匠、铁匠、画匠称为师傅,而唯独对做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