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2/2页)
,給予性寫作是以&ot;人類&ot;為中心,它經常作為與人類這個&ot;整體&ot;相關的精神現象被談論。
海涅將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歌德當做最偉大的作家,因為,他們的寫作里有著共同的東西:&ot;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歌德這三個名字總是並舉齊稱的,隱然有什麼繩子把他們串在一起。他們的創作里流露出一種類似的精神:運行著永久不滅的仁慈,就像上帝的呼吸;發揚了不自矜炫的謙德,仿佛是大自然。&ot;是的,&ot;自我犧牲精神&ot;和&ot;仁慈&ot;,這些就是給予性寫作的特點。而路遙的寫作就屬於這種充滿熱情和愛意的給予性寫作。
事實上,一切真正的寫作都是給予性的,都致力於塑造具有&ot;給予性&ot;精神的&ot;美好的人物&ot;。屠格涅夫在1860年的一次演講中高度評價堂吉訶德:&ot;為自己而生,只關心自己--堂吉訶德認為是可恥的。他把自己完全置之度外,他活著是為了別人,為了自己的兄弟,為了除惡務盡,為了對抗那些敵視人類的力量--巫師們、巨人們,即壓迫者們。他這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他從來不考慮自己,他充滿一種自我犧牲精神--請諸位認清這詞的分量!--他相信真理,堅信不移,而且義無反顧。因此他才無所畏懼,堅忍不拔,才能滿足於最粗劣的飯菜和最寒酸的衣服:因為他無暇顧及這些小事。他心地善良,但精神偉大,為人勇敢;他那感人的虔誠並沒有束縛他的自由;他毫無虛榮心,但他並不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使命,甚至對自己的體力也毫不懷疑。他經常追求同一目標,這使他的思想有點單調,頭腦有點片面;他知道的東西很少,再說他也不需要知道很多東西:他只知道他的事業是什麼,他活在世上為了什麼,而這正是最主要的知識。&ot;路遙筆下的許多人物,就屬於堂吉訶德的同志和盟友,同樣屬於富有犧牲精神的利他主義者,例如《人生》中的德順爺爺和劉巧珍,《黃葉在秋風中飄落》的盧若琴,《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和田曉霞,都是這樣的人。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