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5页)
二十三 救援(6)
此时惟一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逃出城去,走正门肯定行不通,只剩下翻城墙这一条路了。县城的城墙有十五六米高,直接跳下去必死无疑,要是有绳索一类的工具就好了,可这大半夜的去哪里找绳子呀!
虎子没工夫多想,决定先到城墙上看看再说,或许不用绳索就能逃出去。县城内的巡逻队都被指挥部的大火给吸引过去了,虎子很容易地就爬上了北城墙,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城墙年久失修,风化严重,表面坑洼不平,正好可以为手脚提供借力的地方。
虎子当即翻身往下爬,格外小心地用手脚抓蹬坑洼不平的墙面,一点一点地向下移动,不敢有丝毫松懈。大约下行了七八米,手脚已找不到可供借力的地方了,他低头往下瞧瞧,根本看不到地面上的情况,不能冒险往下跳,万一碰上沟壑就麻烦了。
贴紧墙面滑下去!他突发奇想,手脚立刻紧贴墙面,依靠两者间的摩擦力来控制下滑的速度,最终成功落地,不过手掌却磨得生疼。
略微辨认了一下方向,虎子便朝自己藏背包的土沟走去……
来到八路军的驻地已经有三天了,夏少校的腿伤正在快速地康复中,可以拄着木拐四下走动了。为了安全起见,刘营长并未向营内的其他人透露夏少校的身份,只是向上级作了汇报。他得到的指示是:一定要治好友军的伤,确保他的人身安全,如果伤势严重的话,可以送到总部医院去救治。
夏少校已请刘营长帮忙打听李强等人的下落,但至今仍无消息。他不害怕鬼子们进山搜剿,却担心内奸一天查不出来,李强他们就时刻处在危险当中,着实让人放不下心来。刘营长这几天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来看他,他也不好意思催促人家,惟有耐心等待了。
八路军驻扎的这个村子叫杜庄,有百十来户人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夏少校养伤的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姓杜,是村里的民兵队长,一个四十多岁极豪爽的汉子,媳妇是典型的山里女人,勤劳能干,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两人育有一子一女,日子虽苦却也温馨快乐。
夏少校现在的身份是八路军的伤员,所以他那套扎眼的行头已然换成一身七成新的八路军军服,狙击步枪和野战背包也暂时交给刘营长保管,仅带一支大花口撸子防身。杜家的小儿子今年十四岁,人小鬼大,精力旺盛,天天缠着夏少校讲杀鬼子的故事,似乎永远也听不厌。
今日无风,艳阳高照,夏少校坐在院里晒太阳,一边抽烟一边给小杜讲故事。杜庄位于行山深处,与山外缺少联系,消息闭塞,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夏少校所讲的每一个细节都令小杜兴奋不已,时常插嘴提问。
夏少校阅历丰富,口才也不错,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就连在一旁忙着择菜做午饭的杜大嫂也忍不住侧耳倾听起来。故事刚讲到一半的时候,刘营长带着一个穿便装的中年男人走进院来,夏少校立刻不讲了,正在兴头上的小杜明显有些不高兴,却被母亲急忙拽到一旁。
刘营长没有当场给夏少校介绍中年男人,而是示意他进屋去谈,搞得还挺神秘。进屋后,三人坐在炕上,刘营长这才正式做介绍,中年男子原来是*漳河地委的赵山同志,是专程赶来这里向夏少校了解一些情况的。
看到夏少校一脸茫然的表情,刘营长连忙解释道:“你不是让我帮忙打听李强等人的下落吗,我当天就向团部作了汇报,他们很快就联系上了主管上阳县的漳河地委,赵山同志就是前来了解情况的。”
二十三 救援(7)
漳河地委为什么要派人来向自己了解情况,这事情绝不似刘营长说的那么简单,其中必有隐情。夏少校想到这里,便直接了当地问赵山:“赵先生,李强他们现在在哪里?”
赵山却反问道:“你是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