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部分 (第4/4页)

震至少现在还不想暴露。东宁要塞群,距离苏联边境太近了,距离苏联远东的中心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太近了。一旦使用,苏联人想不察觉都很难。

一旦苏联人察觉到自己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以他们灵敏的嗅觉来说,绝对百分之百的会找上门来。就是自己拒绝,也会找尽各种办法将技术搞到手。而这一点,却是杨震恰恰最不能接受的。

新式武器,尤其是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对苏联方面进行封锁,是他既定的政策。反正在苏联人看来自己方面除了少量的轻武器之外,没有任何的武器设计生产能力。只要自己不主动展示,或是控制使用不被其察觉,应该可以糊弄过去。

但如果单纯的为了保守一种武器的秘密,而坐视自己的部队遭受重大的伤亡,却又让杨震从内心中接受不了这种在他看来,只有冷血的政客才会去做的事情。

杨震自信没有现任英国首相丘吉尔,那股子宁愿坐视一个城市在长达十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中被夷为平地,居民死伤惨重,也不肯冒着英军破译德军密码成功的消息外泄的风险增强那里的防空实力的魄力。

一时之间杨震处于两难境地。是战略服从与战术,还是战术服从与战略,对于杨震来说却是相当的头疼。不同意意味着自己部队将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同意对于自己的战略目标来说,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损失。

让苏联人在半年后的苏德战场多流一些血,甚至最好把血流干,尽可能使恢复能力极强的苏联人在短时间之内无暇东顾,并且在战后对中国有所需,是杨震在今后对苏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空气燃料炸弹除了对付坚固工事之外,这种武器最大的威力就是对付装甲集群。虽然单一一种武器不可能会完全的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却会改变一场战役胜利的天平。而这种天平,却可以左右战争的进程。

同意与不同意,在杨震的脑袋里面斗争了良久,最终战略上面的原因还是占据了上风。杨震最终还是决定不同意杜开山的请求。而此时的杨震还不知道,自己因为这个在他看来有些冷血的决定,已经从一名单纯的军事指挥员走到了战略家的层次。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看似很简单的差别,却并不是一道可以随时跨过的门槛。很多人可以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是在战略层次上却是一辈子也跨不过那道看似简单的门槛。

此时的杨震,眼光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集中在战场之上,更多的已经是战场之外了。如果说之前他所做的那些决定,还因为有比别人多几十年的见识的话。现在他已经开始将自己摆在战略层次上思考问题了。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一个战略家之间的区别。

在征求了郭邴勋其他几个人的意见,得知在哈尔滨缴获的那门日军四百一十毫米超级重炮因为操作过于繁琐,至少在短时间之内无法使用的结果后。杨震亲自给杜开山起草了一封回电。

在回电上,杨震直截了当的告诉杜开山,鉴于日军东宁要塞所处的地理位置,现在使用一些新式武器是不恰当的。而且这些新式武器由于受到生产能力以及原材料进口因素的制约,产能很低。现在还不到大规模使用的时候。

想了想,杨震将自己在后世了解到的一些对于要塞群的攻坚方法,都转发给了杜开山。尤其是几年后的松山战役那样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的一些经验,都转给了杜开山。那里的工事群密度以及火力、坚固程度虽然不如东宁要塞大。但地形之复杂,还在东宁要塞之上。

这些经验,加上之前对密山庙岭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