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部分 (第2/4页)

方面的事情上。而是对平津敌伪所办高等教育处理,以及对整个华北沦陷区,因为身份特殊唯一北平辅仁大学的处理上。

杨震的想法是以北平各大学南迁的时候留平教授为基础,在伪北京大学的基础上,设立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为整个华北工业建设培养人才。对在伪北京大学任教的教授除了个别人之外,先不予追究汉奸罪。

对伪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甄别之后将为日伪政权效力,充当特务刺探学生情报的学生进行处理之外。其余的学生继续保留学籍,可以继续学习。对原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资格考试后,承认更换毕业证后承认学籍。

在对于这所伪北京大学究竟是继续保留,还是撤销的争议上,杨震的态度是很坚决的。这所大学可以改名,也可以追究某些罪行严重的某些教授的汉奸罪。但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学校不能撤销,不仅不能撤销而且还要扩大。

至于辅仁大学,杨震的意思是缩小神学院的规模。将文理学院的院系,由教廷拨款支持,改为政府直接拨付经费。将山东军区部队从潍县,日本专门用来关押其占领区内外国侨民的集中营内,解救出来的两千多外籍人士中的高级知识分子,采取聘用制补充进这所大学。

不过这个聘书以及薪金,不能由教廷来发,全部改由华北人民政府颁发。杨震的意思是在眼下特殊情况之下,暂时还是维持这所大学的现状。等到抗战结束后,视国际局势变化与发展,再对这所大学在进行处理。

在保留伪北京大学以及对那些在伪北京大学任教的教授,除了确切有汉奸罪行的人之外,大部分不追究其汉奸罪行,并留任继续担任教授这件事情,在此次华北工作会议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杨震在这件事情上坚决的态度,让很多列席会议的高级干部都很不理解。但杨震在这件事情上却是寸步不让,甚至还和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长,因为这件事情拍了桌子,争吵了很长的时间。

第二百六十章 别有用心的杨震

杨震的想法是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能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基础。原本华北各个根据地内,本身就缺乏高等教育人才,也无高等教育基础。伪北京大学虽说是日伪创办的,但是学生却都是中国青年,而且大部分的教职员工也都是中国人。

在各大学全部迁往大后方,留在沦陷区的大学普遍学费高昂,使得很多学子无法去大后方就读。选择就读伪北京大学和伪北平师范大学,也是这些学生迫不得已。这些青年学子并不是真心要当汉奸,选择伪大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那些在伪北京大学任教的大学教授,与那些铁杆投敌并给为虎作伥,替侵华日军效力的汉奸应该区别对待。除了个别人之外,他们因为这些或是那些原因,未能跟随各大高校南迁。为了谋生在迫不得已进入伪大学任教,并不等于他们甘心留下来当汉奸。

在沦陷后北平原来还有燕京大学等西方私立大学,可以接收这部分的教职人员。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关闭燕京大学等西方大学之后,很多教授都无以为生。仅剩的辅仁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不可能也无力全部接收这些教授。

他们担任伪北京大学教授,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已。对于这些人,还是应该区别对待的。华北各大根据地,缺乏高等教育基础,更缺乏高等教育人才。在眼下华北工业建设即将展开的情况之下,建设我们自己的大学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这个时候对于这些教授和教职人员,除了那些铁心落水的,担任文化汉奸或是身居伪职的之外。其余不宜过于追究,而且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追究什么汉奸罪。这些人很多人都是书呆子,过于追究他们的责任,于稳定其他留平教授不利。

再说在本身就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之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