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3/4页)

地盘不是梨子,可以拱手相让,所以孔融舍近求远,就想起了遥远的刘备。

无论如何,孔融在生死攸关时刻能想起刘备,最起码说明刘备当时已经有了急人所急的仁义之名。去平原请刘备的人是太史慈,《三国志》记下了他当时对刘备说的话:“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太史慈是纯朴的赤子(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这话虽是客套话,但也有几分真心在里面。此前刘备与太史慈并没有交集,但仁义之名已经传到太史慈的耳朵里去,这说明刘备的口碑打造得的确很成功。

大名鼎鼎的孔融也找上门来,刘备自己也想不到刻意打出的仁义牌如此成功,他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也!”他即刻发兵三千随太史慈前往北海。黄巾军其实并不想攻城拔寨,只不过是抢点吃的穿的活下去而已,现在该抢的抢了该拿的拿了,刘备的援兵又要到了,他们就主动撤退了。

这次见义勇为,刘备其实没有任何付出,但是因为救的人是孔融,刘备的仁义之名于是传得更远了。

可是,在这个丛林社会里,没有人有资格说自己是仁义的,因为仁义的人都被吃掉了。没有谁能靠仁义在丛林社会里长久立足,活下来的,都是凶猛而狡诈的兽。

公孙瓒派刘备来平原,当然不是让他见义勇为,单等着救人,而是要他配合田楷与袁谭作战。田楷是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抢夺青州。《资治通鉴》记下了战争带来的惨状:“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这里面,当然也有刘备的“功劳”,否则,公孙瓒也不会把他推到国相的位子上去。

这期间、刘备还参加了与曹操抢夺兖州的战争。

袁术要向北发展,公孙瓒要向南发展,都必须首先占据兖州,因此,二人有了共同利益。192年冬天,袁术和公孙瓒南北配合,同时对曹操发起进攻。袁术的先锋部队很快进驻匡亭,深入陈留郡一百多里,再往前二三十公里就是曹操的大本营东郡。袁术在后方听到捷报,大笑起来:曹阿瞒,从今以后天下将不会再有你这个人!

可是,袁术笑得太早了一些。曹操发动反击,连败袁术军队。袁术非但没有攻下曹操的一寸土地,反而不得不放弃大本营,率领残兵败将逃到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去了。

袁术喘口气,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公孙瓒这小子干什么去了?

袁术本来指望公孙瓒能从北面牵制,让曹操无暇南下。公孙瓒有利可图,他任命单经担任兖州刺史,就是为了染指兖州。袁术一路北上的时候,单经率部进驻平原国,刘备率部进驻高唐县,威胁兖州北部。

可惜,袁术与公孙瓒的军事联合缺少默契,单经和刘备到达约定地点后,袁术并未如期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联合行动变成了单独行动,预期的合力没形成,单经和刘备部队很快被曹操军队击退,袁术部队也因为孤军深入而溃败。

日后的魏、蜀、吴三方之间,第一次敌对发生在魏方和蜀方之间,曹操是一方老大,刘备是一方跑龙套的,双方不在一个层面上,并未碰撞出火花。

第五章 天下逐鹿

◎叛逆,决定了曹操知难而进;孤独,决定了曹操行动极端;倔强,决定了曹操永不放弃。争霸,要么失败而死,要么胜利而让别人死,但是必然引起无数人仇恨,最后还是死。

◎一方是曹操领兵,一方是刘备领兵,这是后来成为三国霸主当中的两方第一次直接对抗。结果是刘备败给了曹操。曹操的战场雄风在刘备心里留下了阴影,在以后的多次交手中,刘备只要一听说是曹操亲自出场,大多数情况下是拔腿就跑。

◎可是,和曹操一样,一旦成了霸主,孙策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