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2/5页)
到蜀汉无人,想起在这个地方,二十年前,魏延曾经无比豪迈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的战场传奇,在蒋琬的记忆里复活。蒋琬叹口气,传令下去,对魏延重新以礼收葬,并在墓前立了石马⑥,以纪念魏延的战功。
可是,蒋琬毕竟没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们是通过分析《三国志·魏延传》的错误而知道蒋琬的错误的。以“信史”著称的陈寿,为何在一篇人物传记里犯了这么多错误?魏延事件,就由得他任意打扮吗?
其实,陈寿本来对魏延案件是了如指掌的。
历史家的难言之隐——
陈寿是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人,出生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魏延事件发生时,他已经两岁了。陈寿的父亲,参加了街亭之战,在马谡军中担任参军。战后,马谡被斩,陈寿父亲也被株连,受到髡刑的处罚,就剃去头发,这是种极具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逐出军营,这个时候陈寿的父亲才回到家乡,几年之后结婚生子,得了陈寿。蜀汉灭亡那一年,陈寿三十一岁。蜀汉历史,对于陈寿来说,是当代史。
陈寿在大约在18岁时进入了太学学习,谯周是他的老师。诸葛亮去世后,朝廷派时任益州劝学从事(相当于省教育厅长)谯周第一个去南谷口吊丧。谯周是成都方面第一个亲临“南谷口事件”现场的人,掌握了魏延案件的第一手资料。陈寿与老师谯周的关系格外亲密,谯周不可能不告诉他魏延事件的真相。
既然如此,陈寿又怎么对魏延事件的记载如此漏洞百出?
陈寿写作《三国志》时,距魏延事件只有四五十年,但是蜀汉没有史官,因此陈寿对蜀汉历史的记载,主要依据是蜀汉朝廷的文书、公告等,还有当事人或者相关人的讲述。
陈寿写完《三国志》时刘禅已死,但其“子孙(在晋朝)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这是一股强大的官场势力!魏延案件的处理,刘禅虽然仅仅起签字盖章的作用,但是名义上是刘禅的行为。刘禅的子孙,允许陈寿揭露真相,为魏延事件翻案吗?陈寿若真如实写刘禅制造了一场三国奇冤,刘禅的子孙可能就会到晋朝皇帝那里控告陈寿诬蔑后主。
陈寿写《三国志》时虽然晋已统一全国,但前三国人物关系犹存。刘禅投降后,蜀人在晋朝做官的很多,许多魏延案件制造者的后人在晋朝为官、为将,他们能允许陈寿揭露真相,为魏延事件翻案吗?那些魏延案件的受害者、被诬者人数众多,其后人见到陈寿揭露魏延案件的真相,能不起来和魏延案件制造者的后人闹事吗?
有时,距离远了,才能真切地把握。
为了“和谐”,为了“稳定”,陈寿只能牺牲真相,按照蜀汉朝公布的信息为魏延立传。陈寿写的历史 ,距离现实很近,反倒难以写出真相来了,因为他不能置身事外。古有假历史,今有假新闻。记录历史的人,和记录现实的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就这样,魏延,作为一个话题人物,留在了历史上。魏延,注定要永远活在人们不尽的话题里。
正始五年(244年)三月,曹魏大将军曹爽带着十万(一说七万)大军杀至汉中。沉寂数年的汉中,重又狼烟滚滚。蜀汉镇北大将军、汉中太守王平镇守汉中。
当时汉中兵不满三万。面对浩浩荡荡的敌人,诸将惊惶,纷纷找到王平,强烈要求放弃险要,退缩到汉、乐两城待援。
这时,谁还会想起,二十五年前,魏延当着文武重臣的面,铿锵有力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镇守汉中时,曹魏未踏入汉中半步,也就没有检验他这句话的机会。现在,曹爽真的带十万之众而来,魏延能“吞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