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3/4页)
那时的铁都造了刀枪,没有重型设备,关工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工程。各种史料都表明一点:是上天和于禁七军过不去,汉水暴溢,致使七军丧失战斗力。《华阳国志》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三国志于禁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晋书·宣帝纪》记载:“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就连《三国志·关羽传》也这样写:“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罗贯中把老天的功劳转给关羽,既捧了关羽,又给了于禁一棒子:就凭你,也想和关公过招!
按常理,于禁的三万步骑足以解樊城围,因为关羽兵多不过三万。何况,关羽军队接连征战,已成疲弊之师,于禁七军却一直在养精蓄锐。可是,本来是于禁铆足了劲,想和关羽大战一场,老天爷非要插一杠子。这一杠子下来,直接把于禁砸倒了。这一杠子,把曹魏政权也狠狠地砸了一下子。
清点着于禁的三万步骑,关羽手拂美髯,脸上满是笑意。解决了外围障碍,关羽以铁桶阵围住了樊城。城里,曹仁惊慌失措,打算弃城逃跑。以法纪严整著称的于禁一直是曹魏诸将的偶像。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偶像毁灭的力量是无限的。于禁都降了,大家也都降吧!很快,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关羽。十几天后,魏讽看准这个时机谋反。在于禁臭名远扬的同时,关羽却“威镇华夏”。曹操曾经考虑迁都避其锋芒,惹不起,总能躲得起吧!
于禁投降,把七军作为大礼送给关羽,直接导致于禁的替补徐晃增援樊城时无兵可遣,只好临时抓了一些壮丁凑数,根本不敢和关羽直接交锋。这场“不是战斗”的战斗,使得曹仁最终放弃樊城,东吴占有了荆州,曹魏彻底失去了对东吴的攻势地位,被迫和孙权讲和,此后几十年里,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曹魏那边的人都在骂:于禁这个混蛋,千古罪人啊!
是“水淹七军”又不是“于禁淹七军”,骂于禁这个混蛋玩意儿干什么呢?
曹哥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罗贯中笔下,关羽是三国超级巨无霸,并且这个巨无霸还精通修辞。罗贯中杜撰了一个叫“罾(鱼网)口川”,让于禁和庞德在这里扎营,然后让关羽说:“鱼入罾口,岂能久乎?”于禁是“鱼”,庞德是“螃”,二人自投“罾口川”,自绝于关羽张开的大网里。后人倒不像罗贯中一样认为于禁败在自己的名字上,而是说于禁不识地利,不知天时,在雨季把军营安在低洼处。总而言之,于禁是笨蛋一个。
于禁总戎三十年,身经百战,不知道察天时,问地利,打仗不带地图?于禁不知道雨季在低洼处屯兵危险?于禁要救樊城,必须要靠近樊城,而樊城恰恰是建在低洼处。当时城墙被淹没,只剩几块木板的高度了,关羽当时是乘着船攻打樊城的。好端端的一座城,成了水城威尼斯,不开发旅游,却让别人坐船来攻打,还围了数重,这可算是三国战场的奇观了。庞德屯兵在樊城北十里处,洪水到来,也被关羽率船攻打,最后想乘着小船逃到城内,可惜洪水太大,船翻了,弓矢落在了水里,被关羽像捕鱼一样把他逮着了。坐船才能回城,可见洪水之大,也可见城的地势之低。所以,不能因为于禁把兵安在低洼处就说他是兵法低能儿,相反,“明知洼有水,偏向洼里行”,这恰恰是于禁严守曹操命令的表现。于禁七军乃是主力,其屯兵之处首先要考虑的是扼守关羽登陆攻樊必经之所,正掠其锋,而不能把躲避洪水放在第一位。把七军驻扎在喜马拉雅山上安全,可是那样能还是解围之师吗?况且,七军屯处还是依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