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3/4页)
有什么伤心事,一会儿也就过去了,豁达的很,并不像黛玉一般自怜自伤。
如今黛玉父母皆在,兄弟姊妹四角俱全,一家和乐安顺。比起原书中的黛玉可谓圆满之极,似乎没有什么不足。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黛玉就一生顺遂,不会遇上什么坎坷磋磨。因为在家的时候,有父母宠着,手足护着,她自然无忧,可是出嫁之后呢?纵使贾敏对黛玉的婚事再怎么精挑细选,百般苛求,婆家和娘家还是不一样。
以林家的门第,黛玉的品貌,她若是出嫁,门户自然低不了,少不得要和一大家子在一起生活。且不说夫妻之间的问题,单婆婆、妯娌、大姑、小姑彼此之间相处,就是一门大学问。这个时代做人媳妇,为人妻者殊为不易。想要门户相当,婆婆慈爱,夫妻恩爱,妯娌和大姑小姑之间相处和睦,奴仆忠心听话,……世间要找出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家实在是难如登天,如同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就算有,也未必就恰好让黛玉给碰上。
不管是在书中身为“独生女”的还是现在的手足俱全的黛玉,都是万人捧出来的,而且延师教导,习君子之泽。因此个性都是“行事出于己心”,清澈透明,直正端方,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至真至情,对任何人不肯虚情假意,不屑圆滑和讨好任何人。因为这样的个性,哪怕在书中黛玉是那么的喜欢宝玉,可是也不肯去讨好一下宝玉的母亲——王夫人。
其中固然有王夫人不喜欢她在里面的缘故,但你既喜欢了宝玉,“爱屋及乌”,稍微表示一下有何不可?纵使被落了面子,但是终究是你这边站着理儿。何况你现在住在人家的家里,喜欢上了人家的儿子,那又是你的亲舅母,还有着在一个府中同住几年的情分。可是你就是不肯。或许在你心里,宝玉和他母亲是分开的,但事实上,宝玉和王夫人血脉相连,根本分不开。何况这又是个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的年代,你瞧不上人家,不屑讨好人家,可是又为什么喜欢人家的儿子呢!真是矛盾呀。王夫人本就不喜黛玉,再加上黛玉孤介高傲,对比宝钗的嘴甜乖巧,身为婆婆,就算傻子也知道该选谁!
在大宅门中如何生活,过得舒心自在,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这方面贾敏老早就想教导黛玉了。奈何林家虽然是名门,可是不是旺族。林家从族长到族人在林海这一辈只有他一个,下一代,清玉和霁玉尚未成家立业,所以争家产,妯娌之间呛声,……想看到这些戏码起码还要等些年。因此贾敏按捺住性子,静等着上京,入贾府,从而好好教导黛玉一番。
早前,不是贾敏不想纠正黛玉。可是就为了黛玉的一个“清高,不识银钱”的毛病,贾敏为了将她矫正过来,想了多少办法,费了多少苦心,可是都不如直接将她丢到贫家生活的那段日子认识的深刻。这让贾敏意识到,在黛玉的教育上,用亲身经历的事实教育永远要比她说的更有效。因为她所教育的和林海与业师教导的“君子之德“相悖,所以只凭她口头教导,并不足以让黛玉信服。因此贾敏也就不费那个功夫了。就让黛玉在轻松自在几年,不用接触那些阴暗面,从而有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
“你虽不说,我也知道是因为什么。”贾敏将黛玉拉过怀里,搂着她,有一下没一下抚着她的背,道:“你是先来的,待迎丫头们又是一片真诚,况且你和她们又是嫡亲的表亲,不管怎么说,你和他们都该比和薛丫头亲近才是,可是她们却近她而疏远了你。跟着后来那边府里又传了些闲话,因此你觉得她们和你疏远,和那闲话有关。她们就像闲言中那般认定你的,所以你心中起了疙瘩,这才远着她们了,是不是?”
被贾敏说破心思,黛玉有些抹不开面,挣脱了贾敏的怀抱,不肯抬头看贾敏,轻咬下唇,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也知道是我小心眼了,可是我就是……就是不忿嘛。这人到底好不好是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