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5页)

在这个环境里完全是两个样子,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也是相反的。

这些东西我觉得都可以慢慢把它打理清楚的。其实第三段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外婆和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外婆的历史和花的未来去说的。花的未来是什么,是生了一个孩子,如果你想要这个孩子的话。因为没有这个孩子,花是没有行为的,生孩子就是花的一个行为。那么外婆的历史和花的未来就形成了一个包容你整个影片包括外婆的故事、母亲的故事和花自己的故事的构成。可能由于花的故事结构的准确,才会把你的电影真正变成一种带有寓言性的电影。当人们很实地看一个电影的时候,不会产生寓言感,或者说不会产生升腾感。不管寓言也好,浪漫故事也好,超现实的东西也好,要通过花和外婆的关系产生一种升腾。基于前面两个故事的意义到第三个故事的时候要有一个变化,就是观感变化,而不应该再继续是一个完整命运的关注。如果第三个故事还是一个完整命运关注的话,就变成三个人的故事的排列,就变成重复了,有差异但还是一种重复。

第三章 花(19)

如果花的问题解决了,片子的长度也解决了,撑死了两个半小时。正好是一部上下集的电影。阿诚说过这个东西是三个电影,确实如此。花的部分一定要做大手术,那样的话,通盘的结构和设想就全变了。

我觉得你倒着写就太讨巧了。从妈妈开始写,以花的角度开始说外婆。一开始就是花和外婆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妈妈的故事,可能是从那张照片说起的。而且很怪,一老一小俩孤女,讨论到那张照片的时候才知道妈妈是怎么死的。然后她懂得外婆的时候,再从外婆的死,倒回到外婆的故事。肯定会很好看。要先说妈妈是很精彩的,然后再说到外婆。就是从花的角度去找回这两个故事,找回这两个事,而且你担心的那些造型都变得太简单太简单了。顺着过来难。第二个故事讲完了以后,花和第一个故事的造型就完全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一定要跳开苏童的小说,现在苏童的小说捆得你太紧了。就是你对苏童小说太喜欢了,你就觉得小说的结构特别适合你的感觉,适合你让一个人去演的设想。文学的结构读起来没问题,可是实施的时候就会有问题了。我觉得要这样写的话,前面三十年代那部分段落感特别容易交代,包括和老王偷情。因为姥姥已经在这儿很长时间了,你已经知道姥姥了,包括姥姥那点骚情事。从与孟先生在一起那段到姥姥特别失落以后,剩下和老王偷情那些乱七八糟事到底要不要都不是什么很了不得的。那种男人变得特别具体的闲笔,都可以考虑要不要。其实最主要就是孟和邹杰,就这俩男人。这两个男人一出来就让人觉得是女人就想跟他们,愿意跟他们,就够了。这两个男人挺棒的,那些牙医、王先生都可以很虚(牙医本来也没有出现),都不用是很正面的。老王从被窝里出来直接被打到外面去,就像一个群众一样,而且我都觉得没有理发师那段更干净,前面那段就特饱满。到战争爆发以后,就是她在那等着这个人,等着他的信,然后她一封信一封信被退回来。花是一封信一封信被外婆扣起来藏着,其实这些都是矛盾。都可以不要小杜,其实小杜本来就没几笔。小杜就是一开始来了,跟花结了婚,然后花有了孩子他就走了。花不在乎说你爱走不走,然后他又回来了。我觉得小杜这人可有可无,这样剧本会干净很多。

老王也可以去掉,其实这不是忍痛割爱。老王在小说里是一个色彩,就是说她妈也不是省油的灯。老王就等于在家里全偷,沾女的就偷。小说里他就是一个色彩,但是在电影里多出这么一个人,其实人物没发展,只能说明女人还是需要男人慰藉的,而和你原来说的女人想依靠一个男人不同。这等于是生理上的快感,生理上的宣泄,她不会跟老王结婚。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