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页)
广播,和一群同样对宣传工作有热情的同学们做了一些事情。高三伊始,气氛似乎渐渐凝重起来,大家对于未来的考虑似乎也比原来更多、更深入,我只知道自己好好学习,成绩还行,除了清华、北大好像上个一般重点没什么问题。上什么大学真正成为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大概开始于高三下半学期,而真正的故事应该从第一次模拟考试说起——
一
其实我并不是一直都不想去考虑我应该上什么大学,而是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考虑得太早没有什么意思,到时候考什么分数就上什么学校,现在好好学习就是了。所以有人问我以后去哪里,我总是笑而不答,抑或是“随便”。我总是想,谁不想考清华,谁不想考北大,可是成绩明摆着不够呀。正是这样复杂的心情,伴随着我度过高三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波动不大,年级第十名左右,总在离清华、北大有些差距的地方吧,而每次考试完毕,父母也总是说,“成绩还能上,下次再努力”。终于,被视作高考真实演练的模拟考试到来了。
我不记得我是否为一模做过特别充分的准备,似乎特别从容,因为我们年级里存在肯定去清华的“三人组”,而后面的第二梯队则互相竞争,但是和第一梯队总有差距,没有人有把握能考得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好和差似乎意义也就不大了。一模的题目很难,考完后感觉不好,但是成绩出来却让我呆了好长时间:全市第三名。
这个成绩就意味着我至少挤掉了年级里“三人组”中的一人,而这是被几乎全年级同学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在此之前,这样的先例屈指可数。我的一个好朋友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可以去清华了呀�”我还是笑笑。
我承认我是一个自信的人,但是我更清楚这样一次所谓的“成功”对我意味着什么,毕竟,这不是高考。虽然这次考试的题目偏难,虽然很多高手都有失误,虽然我知道这绝对不是我的真实实力,但是这次考试还是给了我一个信号——或许,我是有机会的。
梦圆时分(2)
我第一次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该为我的未来做些什么。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模糊的影像在我脑海中形成,我还不知道那个影像代表什么,但我知道,我该为它做些什么。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快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一模之后第一个星期沉浸在悲痛之中,第二个星期老师总结,第三个星期准备好好学习,第四个星期老师做二模动员,周末二模考试。二模和一模相比,难度小了,也更接近高考的命题思路,考出来感觉良好,成绩出来很正常——全市第九,一个压在清华、北大分数线上的成绩。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5月底了,关于报考志愿的种种传说也已经开始在学校里蔓延,平时一起上学回家的好朋友也时不时地问我准备报考哪所学校,我还是笑。回到家,我开始找来前几年的招生资料,还不太敢让父母看见,我怕他们看见了会问我想报考哪里,而我说不上来他们会失望。对于我,比较稳妥的方案是报考诸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高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模之后在我脑海中的影像,却让我无法做出这个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错的决定。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里看到了电视律师辩论大赛,不知是不是巧合,也是在那个时候,父亲说他要考法律的一个学位,还抱回家好多法律方面的书。律师辩论大赛强烈地吸引了我,而父亲拿回来的那些书也对我产生了吸引力,我忽然觉得,学法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理科生报考法律的应该不多,对我这样没有绝对实力的考生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理科分数线在我们那里北大比清华低,把握更大一些……这样的理由我还可以说出好多,但是当我看到2000年招生资料的时候,却让我的理由全都成为空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