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4/4页)

过。不过,这都是事实,前景就是这样的,我有义务明明白白地告诉您。我相信您是不会感到畏惧的。等到我们重新团聚,我们就不仅是恩爱夫妻,还会是共同斗争的战友。我们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在战争生活中找到我们的幸福!

我惟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您能在我们撤离哈尔滨之前到达。否则您要找到我将是很困难的。

吻您!亲切地吻您!

你的明

9月20日

李莎非常理解李立三此时的矛盾心情。读完信后,急于与丈夫团聚的她立即到莫斯科饭店会见了罗荣桓,终于拿到了由中共中央签发的准予她来华的文件。

。 想看书来

李莎告别祖国、母亲来到中国

经过中共中央与苏共中央联系,李莎终于获得了来中国的签证。她带着苏共中央联络部的证明,于1946年9月底离开莫斯科前往中国。在莫斯科车站,亲友们来为她送行。对李莎来说,最难割舍的是老妈妈,妈妈给予女儿的爱如大江大河一样深。李莎和母亲约定,一俟她在中国有了稳定的生活,就接母亲去中国居住,她要为母亲养老送终。

在办去中国手续过程中,苏共对外联络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李莎,林伯渠的女儿林利,烈士遗孤、周恩来的干女儿孙维世,将与她同行,路上对她们母女好有个照顾。要知道当年从莫斯科去哈尔滨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没有直达火车,中途必须在赤塔转车,然后坐上一列去边境奥特波尔的车,经过边境的严格检查,登上窄轨的去满洲里的小火车,在满洲里再换乘去哈尔滨的车,这一趟旅程需时多日。但是,尽管这样,也没动摇了李莎的心,她已是箭在弦上了。

1946年9月的一天,林利、孙维世在车站和李莎母女会合后,踏上了路程。

一路上李莎母女和林、孙二人熟了起来。三岁的英男很聪明,说话词汇丰富,在经过西伯利亚的大森林时,她站在窗口赞道:“多么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呀。”

火车颠簸七天抵达赤塔。下车后得知须过一夜才能搭乘去边界奥特波尔的车。她们拖着行李进了车站的母婴休息室,在一个角落蹲了一夜,然后再上车。

奥特波尔是个边境小站,边防军人仔细查看了她们的证件,特别挑剔地检查她们的箱子,把书一本一本地翻开看。李莎因带着孩子,东西多,大行李就有三件,检查时被翻得一塌糊涂。准备带她们过境的窄轨小火车停在站口,火车司机把喇叭按得震天响,催她们上车。苏联边防军毫不理会,仍旧不紧不慢地乱翻一气,她们急得要命,最后孩子坐在一堆翻出的东西上哭。不知过了几个小时,这才让她们上路。林利和孙维世忙着把来不及整理好的行李塞上小火车。车上只她们大小四人。边境两边都是寸草不生的荒地。天还没黑火车就到了满洲里。总算来到了中国!

李立三派了一个班的警卫战士来接李莎母女,她们一起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她们乘的那列火车根本没有什么乘客,尽管宽敞,她们还是都挤在一间包厢里,林利和孙维世睡上铺,李莎母女睡下铺。一觉醒来,李立三的警卫员刘胜送来许多食物,有烧鸡什么的。经过战争年代和战后一年食不果腹的日子,这些食物可真是想不到的美味。听刘胜说,这一路不太平,有土匪出没。10多天后,她们才平安到达哈尔滨。这时大约已是9月底10月初了。

记得火车穿过西伯利亚,当她们的视野里出现一抹古老东方的景色时,李莎很激动:“中国,为了我心爱的丈夫,我来到了你的怀抱。你将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哈尔滨火车站,李立三因为开会,没有能亲自迎接李莎母女,但是,他早理了头发,刮了胡须,穿上整洁的军装,等待李莎和女儿的到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