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2/4页)

模式”的讨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感受到这一习惯性思维与做法的广泛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摆脱这种习惯性思维与做法,否则对“中国模式”的理解与把握就只能是片面甚至歪曲的。

再次,就其历史视野而言,“中国模式”既关注模式的中国特征与特色,又关注模式中所包含和指向的普世性内容;既立足于中国的反思与总结,又着眼于世界的意义与影响。换言之,“中国模式”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国内与国际的界限,从整体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模式”。如果仅仅拘泥于中国独有的做法和原创性的思想,就有可能忽视“中国模式”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削弱“中国模式”的全球影响。事实上,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中的不少理念与举措,虽然表述的语言是中国的,做法也是囿于国情的,但核心价值与取向却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给予更富学理性的分析与概括。

最后,就其成熟性而言,显然“中国模式”还是一个正在生成、正在被构建的模式,远未成型,也尚未得到世界公认,它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挑战。只有对这些质疑和挑战作出有力的回应与解答,“中国模式”才能确立并得到发展。因此,准确地讲,“中国模式”仅仅是一种正在探索中的社会发展模式。世界对其寄予希望,中国对其寄予希望,它是一个有待探索、研究的课题。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上述对“中国模式”讨论边界的限定,为我们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超越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直面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及其成就的种种反应,打破国内与国际的分割来思考“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提供了前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

探索中的“中国模式”(2)

其一,“中国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它审时度势,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怀,充分利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和参与国际机制,趋利避害,力争最大限度地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中国模式”中最富时代性的内容,离开了全球化来谈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就没有抓住核心。“中国模式”之所以受到世人瞩目,恰恰在于一个当今世界的非主导性国家,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球化时代,能够以正确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其二,“中国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它坚持市场导向的全面改革,同时又注重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试图在两者的互动中找到平衡点。因此,总体上讲转型表现为相对有序,从而避免了剧烈的社会震荡。显然,作为一种经济转型模式,中国的经验与道路较之其他转型国家是比较成功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并未把经济转型理解为私有化,因为市场化与私有化并非等同。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日益完善宏观调控,这就使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走上了一条渐进之路。

其三,“中国模式”是一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它依据历史的经验和当代人类面临的最新问题,在突出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生态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倡导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对发展道路、模式的理性定位,极为可贵。因为我们面临着艰巨的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并且有着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承诺,所以寻求发展自然成为第一选择。但当今时代,无论环境、资源状况还是人们对发展的更全面要求,都不允许后发展国家走发达国家走过的片面发展经济的道路。面对这种两难选择,“中国模式”给出了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