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5页)

实际上,石油储量总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勘探活动而不断变动,对于特定时期的定价者来说,未来储量的变动是不确定的。克莱默和伊斯法哈里也指出,由于石油储量具有不确定性,已探明石油储量依赖于石油市场的价格来衡量,即便对已探明石油储备的真实测定,其价值也有限,并不能说明石油的自然稀缺性。Danielsen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评估量,包括可能石油储备、最终可获得石油储备和石油量等。这表明,地球上石油储量比已探明的储备多。 。。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2)

石油工业中众多不确定性的存在,如新的石油资源不断被发现,技术的变化使开采成本不断下降,现实中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扰动使价格曲线一次次移动,使油价波动的不可预测性大大增加。通过引入储量不确定假设,Arrow和 Chang导出了价格变动违反霍特林法则的结果。但他们仍然无法解释价格下降与产量上升会同时发生的现象。考虑到储采比(即年初探明储量除以当年产量)的变化,梅孝峰证明,当储采比每增加一年,真实油价每桶将降低77美分(1996年美元币值),储采比的变化对于油价的滞后影响同样显著。

Houthakker认为石油在被发现时已经是产成品,石油储备不过是在产的存货。Danieslsen和Selby等则反对石油短缺的定义。石油短缺通常被认为是因为石油的可耗竭性引起了石油的长期不足,但是他们认为是价格控制产生了石油短缺。Adelman则反对可耗竭性,认为油价不是依据霍特林模型来决定的。不过多数经济学家还是同意把霍特林模型作为一种分析标准。

沿着霍特林的研究思路,后来的许多文献通过设定石油市场不同结构和参与石油市场的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建立各类理论模型,引进各类相关参数来分析油价波动的原因和未来趋势,如Cremer和Weitzman、Hnyilicza和Pindyck、Ezzati、Pindyck、Gately、Krugman以及Alha*i和Huettner等。

按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以把相关文献分为市场结构模型和欧佩克(OPEC)行为模型两类,其中市场结构模型又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竞争型市场结构模型和垄断型市场结构模型。竞争型市场结构模型强调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性,认为欧佩克不能控制油价。垄断型市场结构模型侧重欧佩克及其成员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其共同点在于把欧佩克看作卡特尔组织,把国际石油市场看作由卡特尔定价的垄断市场,国际油价的波动取决于欧佩克国家的定价规则。

但是,没有一种理论模式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尽管经济学者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或者担心这一点。“石油资源在地缘政治上的分布使我们不能相信决定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条件或知道石油贸易商做出相应选择的因素是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理性的经济参数。经济模型或理论在未来将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为我们提供如此大量的帮助。”由于经济学家还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石油市场的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以致我们对石油市场形势的判断经常出现一些“美丽的错误”:关于石油价格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惊人的相似,而关于问题出现原因的解释却每年都不相同,一些国际机构对油价的预测几乎从来没有正确过。可能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放弃对油价做任何预测。

我们现在换一个视角,从政治经济学及其在国际领域的扩展,即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国际石油市场以及油价波动问题。政治经济学关心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的集体选择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后果。从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到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的历史时期里,经济和政治始终是纠缠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