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2/4页)
众。
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历史舞台。11年之后,由兴中会和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结盟而成的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党推孙中山为总理,以“三*义”为旗帜,一度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新方向。他们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以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体制的“*”。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约法》的形式规定“*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同时颁布了其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法令。辛亥革命及其“*”,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奉献的最可贵的政治遗产。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至少在20世纪前20年的时间内,他所领导的政治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但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的涣散和帝国主义的挤压,他们最终没能成为主导中国政治的核心力量。
袁世凯是中国由君主专制向共和体制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其后,由袁世凯营造的北洋军阀各方势力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叠次表演。政局混乱伴随的军阀混战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为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政治集团是根本无法为全民族所认同的。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以*革命起家。1927年他们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口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以实现“三*义”为己任,但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国内实行的是具有封建法西斯专制性质的“*”体制。出于民族意识,也出于自身的阶级利益,这个集团曾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共同领导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抗战。但它*、反人民立场的顽固坚持,使它对中国较长时期统治以及抗日战争赢得的声誉并未换来人民的认可,中华民族政治核心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确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6)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领导的革命运动与*主义相结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他们又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能够与农民阶级结为同盟,这就使它具有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调整策略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集中全民族的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全民族卓有成效的动员、组织和领导才保证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它在危亡时刻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和牺牲精神也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戴。抗战胜利之后,它又及时地将蒋介石集团强加在人民头上的内战变成了最终推翻其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人民*革命的胜利,也宣告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丧权辱国时代的结束。
与*革命道路的探索一样,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该怎样走,中国共产党也历经了艰难的探索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明确起来。这是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正确路线。短短20多年的发展便已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贫弱,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富民强国的梦想。
(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
政治核心的选择本质上是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同时也即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将儒学理论打倒在地的同时,也将自由主义、三*义、*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乡村建设理论等推向历史前台。这些思想流派相互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辩,都力图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造中国社会,但真正得到历史检验的是自由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