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13)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来说,有效政治是通过在政治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创造政治有效性来实现的。这种创造主要围绕政治领导、政治治理、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来展开,其着力点都在制度建设,即力图通过制度积累、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来提升政治能力,健全政治治理,巩固政治稳定,深化政治发展。因此,中国实际展开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虽然核心目标是*与法治,但其行动原则是创造有效政治,保持和提升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有效性。这一点也能够从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原则中得到充分说明。在这个原则中,*与法治建设不仅要服务它们自身,而且要服务于党的领导;反过来,党的领导也是如此。显然,坚持这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保证政治力量和资源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作用。从创造政治有效性出发,围绕政治领导、政治治理、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四个方面,中国30年的政治建设形成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长久积极效应的政治发展格局。
第一,建构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领导体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领导力量和支撑主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同时承担起这双重角色。所以,在中国,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的转型发展的方向问题,而且关系到这个国家转型发展能否获得强有力的支撑主体问题。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变革“*”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分权于政府和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调整来坚持和巩固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党分权于社会和政府的过程,同时也是党的领导得到有效坚持的过程。显然,党的领导得以维护和坚持,不是通过权力向党集中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来坚持;通过中央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和调控的有效来坚持;通过党自身的建设,尤其是通过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来坚持;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有效作用和积极适应来坚持。这样,经过30年的变革,党的领导不仅在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中得到巩固,而且逐渐形成了与新的格局相契合的新的领导体系,其根本在于把党的领导体系与国家制度体系和社会运行体系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适应、相互改造。在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下,在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下,党的领导体系巩固与发展必然会更多地从国家制度体系和社会运行体系中获得资源,因而,也就必须更多地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出发来完善和发展自身,以保持党、国家、社会的协调和统一,巩固党领导的政治基础与社会基础。
第二,建设以法治为根本的政治治理。政治治理是国家政治主体通过权力、组织与机构的运作,创造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的治理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权威、法律、制度、政策和措施。改革前的政治治理,主要通过权力集中所形成的政治强制来实现,因而,这种政治治理常常是单向度的作用,而且是领导者个体意志的作用。改革开放伊始,基于启动*,推动改革的需要,政治治理就首先开始变革,强调法律和制度在治理中的重要性。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全面改变治国方略,推行依法治国,从而开始创造以法治为根本的政治治理,并力图使政治治理从权力的单一、单向作用过程,发展为依法进行的多方参与、协商与合作的治理过程。转型发展过程中政治治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两个方面:即职能重构和权力*。这是两个既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挑战。如果政治治理不能有效容纳这种挑战,那么,它必然面临失败的命运。尽管这种容纳的渠道和空间是多元的,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法治。在中国,法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