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由军事理论家马谡所想到的
《三国演义》是著就英雄的演义,曹操,郭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吕步,孙权,周瑜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光彩夺目地照亮着历史小说的星河。同时,《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的演义,上述人物都是不同类别人才的杰出代表。当然《三国演义》也留下了许多贻笑千古的人物形象,如无能的阿斗,误事的蒋干,和纸上谈兵的马谡。
提起马谡,读者们都会对此君不屑一顾。认为不值一提。因其夸大其词;乃无能之辈。唉;其实马谡至少应该比阿斗;蒋干要强许多吧。只怪他生存的年代不好;如是马谡同志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凭其饱读兵书;口若悬河的内才;当个什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或是国防大学教官是问题不大的。此君自幼酷爱读兵书;什么<;孙子兵法>;;<;太公兵法>;;<;孙髌兵法>;之类的兵书名著他绝对是能够做到倒背如流的,他的学术理论水平绝对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腹有经典,顾经常向自己的领导诸葛亮提出自己对战局的认识与建议,深得最高智商的诸葛亮的赏识与器重。可是,老皇帝刘备在亡故之前特意嘱咐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使得一向料事如神,非常识人的诸葛亮当时非常地不解。这样一个难得的,有相当学术造诣的军事人才怎么陛下说其不可重用呢?《三国演义》中孔明总是一眼看穿人的本质,如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对赵子龙的一向信任与欣赏,作为领导,他是非常能正确使用人才的。在小说中他最大的败笔可能就是没有真正辨析马谡的真正价值了。完人形象的诸葛亮先生也总算由于马谡被我们读者找到了一个缺憾。可以说,马谡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诸葛亮善识人的名声了。当司马懿听到街亭有蜀兵驻守时,大惊失色,但一知是带兵者是马谡时,顿时安下了心。可见,当时除了诸葛亮之外,很多人都知道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纸上谈兵的人物了。他在把镇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镇守的时候,产生的顾虑,都是老皇帝刘备的临终遗言,要不是这个原因,我想孔明根本就不会犹豫考虑很久的。孔明是一直都很信任,欣赏马谡的,没有感觉他是个不可重用的人物。在识人方面,孔明的确比刘备差很多。
马谡应该是能代表时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形象的。读书人大都很清高,孤傲,不怎么看得起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在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因顾及先主的遗训,不放心马谡一人前去,顾特意委派了做事谨慎的王平做他的副将。王平,此君据说大字好象都不认识几个。可以说是个准文盲了,但其为人心细,处世谨慎,特别是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在街亭之战中,他看到主将马参军生搬硬套地不止战局时,立即提出异议。这下马参军立即恼了,心想你这样的老粗还对我的布阵指挥指手画脚的,我都是严格按照兵书教材实施的,你懂吗?王平无奈,只好带领小部分军队驻扎在山下,最后,蜀军遭受了街亭之败。
时下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确也与马参军一样,他们很多都学贯中西,饱读诗书。且一般都喜欢俯视看人,他们的颈椎骨好象都失去了仰视的功能,不要说看不起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就是与其比肩的文化人他们的嘴巴好象也是有弧度存在的。寻章摘句,引章据典,他们的确是绝顶高手,但是合理地把这高深的学识运用到实践中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也无妨,读书人就是指挥没有文化的劳力者做事的,要不怎么体现劳心者的价值呢?
在《三国演义》里,有才之人大致分为3种。一是实践型。典型代表是刚才提及的王平和东吴大将吕蒙。尤其是吕蒙,此君幼年从军,没有文化,老粗一个。周瑜,鲁肃,孙权这些领导不断要求他也许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素养。开始吕蒙不以为然,不愿意学习。后来在领导们的再三劝告下终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