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2/5页)
可他的同乡们还坚持在大城市里挣扎着生活,期望能够过上好日子。
随着华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在贾章柯看来,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个剧本他写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多影像都在他的脑海里。
这些天他接触到了在京城从事各种工作的同乡,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未来的迷茫,让贾章柯感触很深。
他写起来非常的顺畅。
写完剧本,他召集了电影小组的成员,总共有十几个人。
这些人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是如此,毕竟拍摄一部电影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电影学院各个院系的学生联系的会比较紧密。
大家到齐后,贾章柯站在台上,介绍了写作剧本的缘由,就像是发表演讲一样。
接着,他一边读着剧本,一边自己表演,一会是这个人物,一会是那个人物,还要解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大家明白故事的内容。
他要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都介绍清楚,我想怎么拍这个镜头,用什么光线。
在电影学院,经常出现类似的场景,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同,就要卖力的说服他们。
他们这时候虽然还是无名之辈,不过能够考入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有点心高气傲,你要是没有真本事,谁愿意理你啊。
贾章柯讲完后,大家开始提问,问题都非常直接,也可以说是挑刺。
贾章柯会一一作出回答,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把剧本更为完善,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而放弃。
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算是林晓玲写好了剧本,也要有这个演讲和讨论的过程,你想要组建自己的摄制组,就要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同。
这不像是踏入社会之后,花钱就能请到专业的工作人员。
如果把《小山回家》的剧本放到市场上,估计没有影视公司愿意投资,因为内容太过灰暗,通过审查的希望不大,拍出来也没法上映,投资得不到回报。
不过这儿是电影学院,这帮学生还怀着激情和理想,觉得拍摄这样的片子才是艺术。
在贾章柯的一通解说下,剧本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接下来就是拍摄资金的问题了。
筹集资金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得到学校的支持,一个是自筹资金。
事实上,电影学院的学生都不太穷,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会出去找活干。
贾章柯就给影视公司写电视剧剧本,不署自己的名字,替人做枪手。
林晓玲给华国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都是如此,导演系给人拍广告的同学不少,能赚不少钱。
贾章柯自然想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不过电影学院的拍片补助是针对导演系的同学,这是导演系学生的毕业作品。
作为文学系的学生,贾章柯没有申请这项补助资金的资格。
他要么是自筹资金拍片,要么就是通过林晓玲来申请拍摄资金。
与此同时,林晓玲还在写着剧本,《我们俩》的故事情节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写好比较困难,尤其是要把四季交替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合在一起。
《小山回家》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我们俩》则是一部剧情片。
这两部片子都涉及到了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状态,但拍摄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一部冷漠的让人觉得寒冷,一部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每一年电影学院导演系都会拍摄不少的毕业作品,大多数学生的短片都不会出现在影院里,基本上都会留在电影学院。
一直以来,电影都是一种昂贵的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