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5页)

,“店家请了,你想是认错人了,我们是第一次来这里的。”

店家怔了一下,闪过瞬间的尴尬,随即装作恍然地一拍脑袋, “唉哟,真是该打。您看我这记性,对不住您了,我还真是把您错当成另一位了。”

梁山伯憨厚一笑,倒也不介意,“请问店家,此处距离钱塘县还有多远的路?”

“原来您二位是要去钱塘县的呀?”店家看了一眼担子与书箱,笑笑,“小的明白了,一定是去拜师的吧?就凭您二位这气度,将来一准儿是个状元!”

“店家,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此处离钱塘到底还有多远呀?”银心听他越扯越远,开口截断他的话。

“这位小哥,这里是永兴县。顺着官道一直走,出了县城,过了江,便是钱塘县了。”店家一边不停地讲,一边手脚麻利地沏了一壶热茶,“那江边呀,有一座桃源庙,凡是过江的人都要到庙里拜祭一下,添些香火什么的。好多人还在那里效仿刘关张三位老爷,义结金兰呢。”

这夜,梁山伯几乎彻夜未眠,店家那句义结金兰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桓。不知为何,他就是对萍水相逢的祝英台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似是相识已久……

翌日,梁山伯等人起了个大早,一盏茶的功夫便到了江边。

桃源庙就在江边,由于年久失修,略微显得有些破败,但香火似乎还算旺盛。庙里塑着三尊神像,中间一尊是白脸孔长胡须,左边一尊是红脸孔五缕须,右边一尊是黑脸孔圆眼睛的将军,蓄着蓬蓬松松的短胡须。

“祝兄,你我同来钱塘慕名拜师,一路结伴而行。据我看来,多少有一个缘字相引。在下想与祝兄在此结盟为金兰之好,不知祝兄意下如何?”

“这——”祝英台迟疑,下意识地握住了掌心。那条手中的横纹……

梁山伯见她面露难色,也不再强求, “既然祝兄嫌弃在下出身寒门,那在下也不敢高攀。结拜之事,就当我从未讲过好了。”

祝英台苦笑,心知他是误会了。“梁兄千万不要误会,英台绝无此意。只是英台自幼丧母,道土说是因为英台不祥之故。英台是怕连累梁

兄,所以才会……“

“嗳,”梁山伯正色道,“你我孔圣之徒,怎可相信道士胡言乱语。祝兄如若不嫌弃,在下愿与祝兄结为异姓兄弟。”

说罢长衫一甩,跪在神像前。“今日会稽梁山伯愿与上虞祝英台结拜为兄弟,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天长地久,永不变心!”

祝英台抬眸看他,眼中盈盈闪动。“天长地久,永不变心!”

江南的四月,杨柳轻风、百花初绽,遍地万紫千红,处处皆可入画。赏春的人潮带动了钱塘的热络,豪门大族纷纷开出赏花宴大作排场,海棠、杜鹃争奇斗艳交织成繁华似锦的贵气天堂。

相对于钱塘湖岸边的热闹景象,“四明书馆”前则显得有几分冷清。“四明书馆”位于钱塘县的近郊,开馆的夫子周土章是贤良方正出身,曾

做过几任的地方官,后来终因不惯官场里的那一套阿谀奉承,索性辞了官告老还乡,就在钱塘县里开馆授徒。由于他博古通今,是有名的《尚书》通,所以慕名而来登门拜师的学子倒也不少。

“公子,应该就是这里了。”银心放下担子,用袖子擦了擦额上的汗。

“四明书馆!”祝英台站在大门前,仰望着略微有些破旧的匾额上写着的朱红色小篆,眼中隐隐闪动着激动与喜悦。

就是这里了,她风尘仆仆的目地的。回首,对梁山伯笑笑,“梁兄。我们到了。”

第四章

情形和她事先预想的完全不一样,祝英台端坐在墩子上,一动也不敢动。因为她一直在流汗——冷汗!

事实上,从踏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