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2/4页)

免得危急社稷,动摇国本。……”

皇帝点点头,叹道:“陈爱卿所言正是,朕是急躁了些。只是朕一想到朝堂上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天下土地兼并严重,弊病丛生的现状,担心若是不下狠手整顿吏治,清查亏空,瓦解权贵豪门之权势,只怕国难不远了。这让朕怎么不急!”

陈大人笑了笑,劝道:“皇上心急,臣能理解。可是世家豪门有了防备,联起手来,对抗皇权,陛下拿他们无可奈何,两下里争斗,便宜的是他人。除了世家豪门外,陛下不要忘了,陛下的几位手足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几位可是巴不得陛下和世家斗个你死我活,他们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虽然皇帝的几位兄弟对他得了皇位有些不服,但是闹得最厉害的是他的三皇兄和十一皇弟。想起在朝堂上上蹿下跳的一兄一弟,皇帝恨恨的拍了一下桌子,恨得牙根直痒痒。想到这两两兄弟屡屡和他作对,半点不肯不消停,皇帝心中就是一阵气闷,忍不住想骂祖宗。若是当年几位祖宗皆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给下面带了坏头,又何至于如此?

只是他虽满心气恼,却无可奈何。他虽然得了帝位,可是并不是上皇最宠爱的儿子,母后虽然贵为皇后,也并不得上皇的欢心。上皇最宠爱的儿子乃是他一母同胞兄弟——十一皇弟。后宫中上皇最喜欢的妃子乃是三皇兄的母亲——贵太妃。因为贵太妃的存在,他的母亲后位差一点不保。这其中牵扯到当年旧事。

天下皆知,现任上皇后乃是上皇的继后,上皇的先皇后乃是皇帝的姨母。当年上皇虽是皇后所出,可是并不起眼。他上面有三位嫡亲哥哥,纵使大哥因为眼疾于皇位无缘,可是另外两位哥哥很是精明能干。有两位能干的皇兄在,中宗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将皇位传给上皇。这从指给他的正妃家世明显要比两位兄长低那么一截就可以看出。

虽然上皇的这位正妃家门不甚显赫,但是为人极其贤淑。过门后,对上皇,事必躬亲。将家里上上下下打理的甚是妥帖,让上皇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为上皇分忧解劳,夫妻二人休戚与共、同甘共辛,从而赢得了上皇的敬重。后来上皇暗中取得世家豪门的帮助,登上了皇位,皇帝的这位姨母也被封为了皇后。后因所出的大皇子病夭,二皇子感染天花身亡,皇后伤心两位皇儿之死而一病不起,进而病逝。

上皇伤心皇后之死,亲自服缟12日,并每天到先皇后生前居住的宓秀宫灵前祭酒。并以“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为由,诏令天下,“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齐集公所,哭临三日,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

将皇后的丧仪规格几乎提高到和皇帝同一水平,这还不算,上皇甚至抛开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贤”,并亲自撰写《大行皇后行状》,里面盛赞她:“皇后淑慎贤明,夙娴礼教,克尽孝道。宫闱内政。全资皇后综理。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自朕登基一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上皇最宠爱的贵太妃出身东晋琅琊王氏,乃是诗句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王家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三百多年中,荣耀非常。虽然自那之后,王家虽不复当年“王与马治天下”权倾江左的鼎盛,衰落了下来,可是到底琅琊临沂王家的名头传了下来,并延续到本朝。在上皇和世家豪门结盟后,贵太妃入了上皇的潜邸,成了上皇的一名侧妃。贵太妃生的貌美如花,胸有锦绣,而且擅于体察上意,自入府后就很得上皇喜爱。在上皇登基后,就被封为四妃之一首的惠妃。生下皇三子后,晋位为贵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