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5页)

维的方式,还需要更多的感受与理解。《意识之舞》已经建立了关于意识的总体结构,可是在很多的读者来说,还是太抽象了。因为开始的建立,总是以一种理论的方式进行。即若在写的过程中,我已经是以感受的方式描述了,还是不能够象朋友式的交流那样顺畅。那么,写一个更接近于语言交流的意识读本,就很自然了。不过,这并不是一种文字与语言的转换,而是一种更接近于沟通的风格。或者它将更接近于散文,而不再是结构式的描写与论述。这本书,可以界定为哲学/美学类散文,因为它更自由,却依然是关于意识的。对于读者而言,《意识之舞》的序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了;而《两个视界》的序,可能是整本书中最难读的了。这是写这本书的一种理由,因此也是我努力要做到的。

我对于意识的理解,是从大学对哲学/美学的接触开始,大概算起来要十多年的时间。也许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十年磨一剑”,现在想来都觉得很漫长。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要花十年的时间去了解并没有实用价值的意识,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更何况花十年的时间,并不一定就可以真正的了解意识。这并不是说我多么地智慧,而是在了解意识后,我知道自己是多么地幸运。这其中有我的个性,有我的兴趣,同样还有我的不得已,是很多不同的缘由,使我可以进入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彷徨、徘徊、踟躇、踯躅,用这几个词汇是无法形容的。因为任何的一种可能,都可能让我放弃对内在的思考,可是我始终没有遇到。我的状态就是象是一幅图片的名字,“沉淀自己”,意识总是潜入在现实的水面之下。我想,经由我的心路,或者可以更好地找到一种接近心灵的方式。不过,我并不是要写自传'autobiography',我称为他为“我的阿特巴尔•阿格若斐先生”。我在18岁时认识了他,到现在也已经18年了。我是一个比较念旧的人,有些东西总是会记得,无法忘记。这样的个性,总是让我在孤独的时间去内心找寻深刻的记忆,从而在无意识中进入了意识的世界。因此,即若我写的是自传,也并不能说明进入意识的路径。然而,如果我选择那些属于意识共同的经验,这样的描述就会有提供的必要。不过,我知道其中属于自己的成为还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我写作时要注意的。不管怎样,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让我们更接近意识。

对于意识的接近,我想已经很多人做到了,只是还没有人来进行描述。因为当我有了解意识的需要时,无法找到一本可以直接参考的书籍,很多的东西都需要自己思考很久。如若有这样的一本书,即若是类似的,我也可以加快了解的进程。只有在哲学/美学类的书籍中,才可以找到一些意识散落的碎片。这让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哲学/美学,不过,这或许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因为我懂得了哲学并不应该是深奥的学术,而应该是一种基于我们自身的意识的感受。这成为让《意识之舞》作为“可以感受的哲学”的原因,因为学术的哲学已经偏离了意识的主体性。现在,我们不用再讨论哲学,即若它是隐晦艰涩的,也已经不再是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以散文的形式,诠释作为哲学/美学核心的意识。或者写这样的一本书,会让哲学/美学失去它那种学术的崇高,而成为一种意识的自由;不过想想,如果更多的人可以接近崇高,我们又何必在乎怎样接近它呢?

当我们可以将意识作为一种学习的必需时,我想哲学/美学也就成为自然的知识了。那样的话,是否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可以实现呢?这样的想象,令人向往,就象那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读这样的描述,开始会觉得有些虚幻,不过要等读完这本书在作结语。因为正是一种认为不现实的思维,固囿着我们对意识的了解。然而我们的现实却是,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